我叫郑家纯,今年73岁。我和老伴郑玉生是前年老人节后住进“杭州上城区唯康老人养生文化公寓”的,一晃,已经一年有余。
选择在杭州养老,是因为我对杭州有着深厚的感情。
我家祖上在福州。福州城里,我们郑家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名门望族。先祖郑荣圃,曾经是清朝的军机大臣;以“禁烟运动”闻名于世的林则徐,当初就将自己的三女儿嫁入我们郑家为媳。
解放前,我父亲在浙赣铁路局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被调到铁道部工作。由于父亲的工作性质,从我儿时起,我们全家就跟着父亲在全国到处跑。小学5年级时,我们又跟着父亲搬到了杭州居住,那时住在湖边村3号,我也就顺道进了弘道小学学习。稍后,我又考进了杭女中(即现在的十四中)读中学,一直到高中毕业。
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了。那天,我躲在湖边村的家中,看着解放军浩浩荡荡地进城。那时的我很调皮,看着解放军那么有秩序地进到杭州城内,又很有秩序地留下一部分住在我们楼下,就大胆跑到他们中间去“巡视”了一番。至今想来,颇有意思。
在建筑风格明显的湖边村,我们住了几年,至此对杭州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其后我出去读大学,又留在福州工作,但1996年我母亲在杭州去世后,令我一下子感觉“在杭州没家了”。于是,1998年我又在杭州三墩润达花园买了套房子,实现了我在杭州有个家的愿望。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寒暑假,我都要从福州过来住到杭州,时常地,还会回到湖边村去走走看看,拍几张照片,留恋不已。
我想,我最后在杭州选择老人公寓居住,可能跟少年时对杭州与西湖的那份感情有关吧。
走向“生活的新里程碑”——走进老人院啦
老人院,这是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对现今“老人公寓”的习惯称呼。
2007年老人节后的第二天上午,公交车29路驶向近江公交站方向的车上有个“我”。当时的我“左手一个包,右手一个包,背上还有一个大包”。有一个座位上的中年妇女站起来给我让位,同时问我去什么地方?
我当时心境很好,本来嗓门就大,当时就更大了。我答:“我已经完成了对社会应尽的责任。虽然完成得不算太好,但总是完成了。我也已经完成了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儿子都成家立业,现在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且在前二个月我也完成了对孙子应尽的责任,把孙子送进了大学。所以现在我正在走向‘生活的新里程碑’——走进老人院啦!”
远远的一对青年男女笑了,他们看我的样子很好笑。可是这位中年妇女可没笑,立刻说:“我一定会去看你的。”
一个人走进老人院意味着什么?小青年不会觉得“走进老人院”和“走进公园”有什么不同,只是看见我的三个大包和大嗓门好玩而已。可是中年妇女敏感地觉得我好似一个无依无靠的“五保户”,所以立即表示了关心和爱护。
很多老人选择做空巢老人,说是住在儿孙家中既不像主人又不像客人,滋味难尝。因为三代同居、甚至四代同堂,这样的家庭代沟又宽又深,矛盾重重。但是空巢老人们一辈子为儿孙们辛劳付出,早起晚睡,现在独居于空巢,极孤单、极寂寞。再说多已早早年过古稀,有的已经过八十了,生活上有很多不便问题难以解决。
我认为应该要靠自己来解决,那就是进老人院。只不过能与我们家庭生活般配的老人院过去找不到。有的太过简陋,有的似关怀医院,有的居住条件还好但交通极差,且远离市中心,都不甚理想。
意外的是,在2007年老人节那天,我在网上看见了唯康老人养生文化公寓。我坐车过来一看,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个老人院可以住。没有上面所提到的三个缺点,唯独价格惊人,每晚每人要五十元,但居住条件很好。
我当即决定住下。现在唯独要解决的,是价格问题。经过计算,我们老两口每月的退休费,在交完了给公寓的所有费用(包括床位费、服务费、伙食费等)后还有剩余。哦,够了,我的一生艰苦日子过得多了。现在,该是我过得潇洒一点的时候了。
上网冲浪,下海弄潮,新潮消费……我和老伴的生活就一个字:“潮”
我和老伴,今年一个73岁、一个74岁,现如今虽说算不上高龄,但却尽做些“小孩子”的事情。
我是福州华侨中学的退休物理教师,老伴退休前是福州大学无线电系的教师。我俩是福州最早的一批网民,许多新潮思想是上网冲浪得来的。
平时,我们出门去个不熟悉的地方,首先想到的是上网查询坐几路车。在福州的大儿子是医生,有一回要到电台做节目,可是工作太忙没时间准备,我们上网帮他下载了许多有用的资料。现在,我们又居住在杭州,我们与大儿子间的信息往来全靠电子邮件,方便快捷不说,而且图文并茂。
上网冲浪大有一番美妙的感觉,而下海弄潮的经历我们也颇为自豪。我1993年退休后办起了家庭作坊,先是买了锁边机、缝纫机、编织机,干起了裁缝和编织毛衣的活;后来又买了电脑,用计算机设计电路板。老伴退休后也加入到我的家庭作坊中,在家里办工厂,带着一班年轻人组装电器元件。我们还办过电子应用研究所,由我任所长,搞了4年的技术开发,随后又集资办了个印刷电路厂,小赚了一笔。
下海赚了钱,怎么花?我俩的消费观是:“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钱该花则花,使自己的生活充实潇洒一些。”我买了许多小家电,光搅拌机就有好几种,还有烤面包的多士炉、打蛋机、家用面条机、薄饼器等等。有空我就摆弄这些玩意儿,烤个面包,烘个薄饼什么的,自得其乐。
现在,“唯康”的401居室,就是我的家。
“401”是一个套间,外间起居室可以用来作日常起居和接待客人,里间是卧室;有一间小厨房,没有煤气,只能用电;还有独立的卫生间和朝南的大阳台,家具也很新,挺符合我们的要求。
在这个家里,最醒目的当数3台电脑:卧室内2台,我和老伴各居其一;起居室还有一台,那是我的专用电脑,学英语时我把它当作“词霸”,平时则用来处理我在这里拍的各种生活图片。
由于能在这里免费上网,我们就专门在网上开辟了一个“家庭共享空间”,和儿子们的联系,基本在这个空间里进行。平时,他们忙于工作,没空问候或来看望我们,但只要登录这个空间,就能对我们的近况了如指掌。
由此我感觉,生活在这里,我们还是与外面的世界“揉合”在一起的。
我也喜欢这里的集体生活。在老人公寓,我们快乐地享受着潇洒的晚年生活。
住在老人公寓,我们再也不把吃饭当成负担。虽不是山珍海味,但那种悠闲、愉快、享受饮食文化的心境,是我这一辈子中最为难得的。
这里有很多公用设备,比如室内体育锻炼设备、文娱设备,还有花草天台、书画室、阅览室、医务室、顶楼的望江露台等。
我们的邻居,也都和我们经历、背景相仿,虽然来自五湖四海,有江西的、东北的、新疆的,但因为我们是同一个时代的人,所以相互间相处得非常融洽。
平时,这里也有很多集体活动。每逢此时,我家老伴就是最忙的了。他扛了个相机,为参加活动的老人们拍照,为集体活动录像,接着就是用电脑软件进行处理,再制作成不同主题的光盘,帮大家留下既光荣又快乐的记忆。
口述:郑家纯 整理:沈爱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