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前夕,打电话问母亲,今年是自己包粽子还是买成品粽子?母亲说:“不用了,你大林哥给每个街坊送了一大箱呢……”
说起这个大林哥,在儿时的记忆里总是和粽子联在一起。
那时候的粽子没有现在这么多花样,一般都是白米粽,奢侈一点的也就放个红枣。但即使这种最普通的粽子,在那个清贫的年代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吃上的。
大林家是下放后返城的,有一个姐姐,还有四个弟弟,大林妈生大林最小的弟弟时难产死了,大林的父亲一个人拉扯着六个孩子,生活极度困难,一狠心,就把大林的姐姐送了人。虽然少了一张嘴,但几个孩子还是免不了饥肠辘辘。街坊们有什么好吃的,都会或多或少地送过去一些,让大林兄弟享享口福。
那年端午节前,母亲包了一些粽子,我和弟弟便惦记上了,上学前,一手拿一个,一边吃着一边去上学,心里还惦记着家里剩下的粽子。等放学的铃声一响,便跑回家,直奔粽子,谁知,却没了粽子的踪影,不用说,准是被母亲送给大林家了。我还没吃够,凭什么把粽子送给别人?怒气冲冲地去找母亲理论,却发现父亲正阴沉着脸,母亲则在一旁捂着脸抽泣:“都是我害了大林啊……”
原来,大林吃了母亲送过去的粽子,不但没有享到口福,还差点丢了小命。饥饿加上粽子的诱惑,大林吃得太猛太快,被噎住了,等家人发现时,大林已经奄奄一息,送到医院,医生及时切开大林的喉管,插上氧气管,才把大林救过来。
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大林在当地一家外企位居财务总监。说起当年差点被粽子噎死的事儿,大林笑着说:“那时候,我要是死了,一定是个馋鬼。”在一片哄笑声中,一个个平平常常的日子又被串联起来,浓浓的乡情里,夹杂着些许伤感的情思,厨房里炉火正旺,又飘出了粽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