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体、拍照、提取样本……在肉体从这个世界消失之前,每一具无名遗体都被留存了信息。据了解,汶川地震已产生了上万具无名遗体。对这些遗体的处理,正在程序化进行。希望每具遗体“终有所归”,希望生者能寻到失去亲人的确切信息,是这个程序的终极使命。
个体的痕迹
从5月12日下午5时起,都江堰市殡仪馆的15名运尸工开始了不间断工作。开始几天送来的遗体基本四肢完好,有名有姓,有的有身份证、手机等遗物,通过公安内部人口查询网,或通过移动、联通,相对容易完成辨认过程。只要家属在场,核对后就能火化了。
18日开始,无名遗体多了起来,按照都江堰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有关规定,殡仪馆和法医开始介入。据殡仪馆馆长刘良志介绍,依据上级规定,所有无名遗体被运至殡仪馆后,经有关程序后发布公告,若24小时后仍无人认领,就火化处理,保留骨灰。
每一具无名遗体在火化前都被要求留下三张照片,一张脸部,一张全身,一张遗物或有胎记、残疾等个体特征的,三张放在一个页面,用软件制成PPT幻灯片。另外,所有照片还要被打印九套,分置各殡仪馆,供亲属查认。
成都市公安局有关人士介绍,其实辨认成功几率并不高,因为遗体腐烂严重,有的几乎面目全非,仅靠照片辨尸难度很大。刘良志说,对于很难通过照片直接辨认的,他们重点介绍遗物或个体特征,比如有无胎记、有无染发卷发、穿什么样的衣服等。要是这些要素仍不能辨认遗体,只有通过DNA检验。
“存在”与DNA
成都市公安系统法医力量突出的成华分局,在灾后第三天,接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急电,要求调派法医进驻北郊殡仪馆从事遗体检验。
成华分局刑警大队教导员李天说,接到急电后,他们根据事先的初步设想,在拍照前,给遗体填写一张记录卡,包含检验编号、时间、地点、遗体特征(身高、体型、衣服颜色、发型染色、四肢是否健全、有无假牙等)、遗物(手机、身份证、首饰等)、死亡初步原因、检验法医姓名等基本信息。其中,检验编号与裹尸袋序号、遗体照片编号、火化后骨灰盒编号一一对应。
接下来,就是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材料。李天介绍,按照遗体腐败程度和DNA分析规定,检材可分血液、皮肤、肌肉、肋软骨、牙齿、高密度四肢大骨等。考虑到不少遗体高度腐败,血液不新鲜,皮肤、肌肉严重腐化,只有肋软骨作DNA检材较合适。于是,后来遗体的DNA检材基本选用了肋软骨,长度大约两厘米。
如此多的小段肋软骨该如何保存,也曾一度困扰了他们。经法医胡华子提议,他们到冲印店找来数百个废弃胶卷盒,加上75%酒精浸泡,放置在零下10摄氏度至20摄氏度的冰柜中。通常情况下,这种肋软骨至少可保存2个月。胡华子说,若遇到腐败严重且肋软骨已腐烂的遗体,他们考虑提取磨牙,如果找不到牙齿,就用密度较高的四肢大骨来代替。
提取肋软骨或磨牙后,法医会将无名遗体的创口缝合、简单整容后,再火化。
所有无名遗体的DNA生物检材,都将被送入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公安机关的DNA室作进一步检验。
比对中“寻亲”
待建库完成,警方将会同民政部门对外发布通告,凡有失踪或未找到亲属遗体的家属,均可持身份证到指定的公安机关,提供自己的唾液、有毛囊的头发、血液等作DNA检材。形成数据后,输入数据库,经电脑自动比对,寻找亲属。
曾参加“5·12”地震遇难人员遗体处理有关会议的刘良志还说,对于无人认领的无名骨灰,有关部门将通过报纸、电视、网络公示。自正式文件公布之日起,30日内,由第一继承人领取;若无人认领,此后10日内,第二继承人可认领;若再无认领者,可由第三人认领。50天后,仍无认领者,依据有关殡葬法规予以深埋。
“有关遗体处理,政府部门格外谨慎。”据介绍,一旦比对成功,警方将出具DNA检验书面报告,家属凭报告到殡仪馆领取亲人的骨灰。检验前后,全程免费。另外,亲属需要到公安机关、所在辖区、乡镇或居委会开身份、隶属关系证明,方可到殡仪馆寻亲。摘自《新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