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10日,杭城暴雨如注。本报编辑部办公室来了一位老人,他说自己已经73岁,从城西冒雨赶过来,就是想表达对四川地震灾区老人的一份爱心。
老人身板笔挺,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交谈中得知,老人名叫戚兴民,是一位老志愿军战士、二等伤残军人。上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空军地勤人员两次入朝作战,后来因伤转业,服从国家需要到四川军工企业工作20多年,直到70年代才回到家乡杭州。四川在他的心目中如同第二故乡,那里不但有许多同事朋友,自己唯一的女儿也在绵阳工作。这次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严重灾情,让他深感痛心。这些天日日夜夜,他都在看电视,看报纸,关注着灾区的情况。他把报上关于地震灾区的报道全都剪了下来,保存起来作为纪念。
戚兴民老人年轻时生活很艰苦,离休时身体并不很好,后来通过调整心态,同时积极参加运动,现在身体好多了。现在,他还是一家保健品企业的顾问团团长。人家请他去作报告,他说自己一生有两个正确选择,一是年轻时选择参军,二是离休后选择了对健康的投资。他的现身说法效果很好,在会员俱乐部中也有很高的威信。最近的一次会员活动中,他提出与灾区儿童结对互助,许多会员积极响应,一下就筹资6000多元,其中他本人就捐了1200元。
虽说女儿的家也在地震中房屋损坏,一家人住在帐篷里,但生活还过得去,他也放心了。当他看到浙江老年报倡议为灾区老人献爱心时,特地冒雨到编辑部来捐1200元,作为对“第二故乡”老年人的一点关心。他认为,媒体倡议发起救灾活动很有意义。老人们大多乐善好施,愿意帮助人,但因为本身的生活条件并不很好,觉得钱捐少了不好意思,因此他也建议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更多的老人参与进来,钱多钱少不重要,关键是一份心意。 谢芬芬 王俊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