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文摘
3  4  
PDF 版
· 国外抗震救灾四大经验
· 陈坚获救后
为何突然死去
· 地震中为何
女性生存机会大
· 63岁老人的救灾心意
· 如何向不同年龄的
孩子讲述死亡
· 地震时人为什么会头晕
· 国外的地震保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5月3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国外抗震救灾四大经验
  志愿者不能随便去挖人

  地震灾难发生后,专业的救援队伍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搜救。此时,许多志愿者也会自发组织起来,希望到现场参与救助。但在日本,法律明文规定,在遇到突发性灾害时,志愿者不能单独跑去现场参加挖掘工作。

  挖掘救助需要十分专业的知识,如果让志愿者任意参与救助,很可能伤害地下遇难者。在日本,救灾现场不允许工作人员之外的其他救助人员随便进入。如果非要进入,志愿者要先到指挥中心报名,并告诉指挥人员自己有哪些特长、接受过哪方面的专业训练以及是否有车等情况。

  指挥中心会根据志愿者的情况进行分配,并在他们进入现场前进行一些注意事项的培训。即使进入现场,志愿者也不能参加挖掘,只能帮助专业救援人员安置遇难者、搬东西、分发食物等。他们必须按照志愿者团体领队的命令,统一行动。在当地的食宿,也要严格按照规定,基本是睡在睡袋里,吃饭按时间,一切行动听指挥,绝对不能心血来潮、来去自由。志愿者必须自费加入天灾保险,每人660日元(约合人民币40元)。

  美国安置点一般500人

  “大灾之后必有大疫”。为了预防疫情,保证获救者的健康,选择合适的安置点,并向他们宣传防疫知识十分必要。

  美国南部发生飓风后,上百万人出走避难,数十万难民被救出,暂时住在临时的避难场所。这些安置点大多在体育馆或学校,靠近主要公路,以方便供给。在安置受难人员时,他们会将受伤者、受灾民众分开安置,这样能将传染病的几率降低一半。为了便于管理和控制传染病,他们将安置地划分成独立的小区,每个小区500人左右。如果安置地实在有限,安置人员也绝不能超过1000人。

  飓风后,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还到安置点对受灾者进行宣讲,告诉他们如何注意饮水卫生,怎样按照要求排便,如何预防可能发生的肺炎、肠道疾病,怎样保护自己等。

  开导受灾者倾听放第一

  在日本,心理救援人员一般将地震后3周左右看作心理医护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个时期符合我们常说的“痛定思痛”,即人们从震惊、呆滞和身体伤痛中平复过来,心理危机开始出现。尤其是孤儿、重伤者以及失去孩子的高龄父母,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在日本,刚开始是禁止心理救助人员以鼓励来开导受灾者的。因为灾难过去一段时间后,受灾者已经在努力面对现实了,如果一再鼓励,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疲劳感和抵触情绪。这时要求把倾听放在第一位。受灾者通过诉说自己的感受、与他人交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恐惧感与孤独感,释放心理压力。

  美国将心理救助分为成人和儿童两部分。对于成人,最重要的方法是与他们交谈,听他们痛哭;对于儿童,许多人出现了无助、焦虑、对周围的事情淡漠、不愿意上学、失去某些记忆的问题。心理学专家就采用读书、画画、儿歌这些孩子们喜爱和熟悉的活动进行治疗。如一位救助人员让孩子们根据图片,画出直升机援救的场面,这种方法能帮助他们消除灾难场面所留下的“无助”的精神创伤。死亡是灾难过后,困扰孩子们的一大问题。许多失去亲人的孩子会不断地询问亲人为什么不回家。此时,救助者不会隐瞒真相,而是努力让孩子明白死亡,并鼓励他们提问。

  日本为孤儿建“疗伤屋”

  失去双亲的孤儿无疑是灾难中受到伤害最深的人,灾后对他们的救助也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

  日本“长足育英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孤儿安置的全国性慈善团体,他们会对孤儿进行看护养育,并与“彩虹之家”心理救助组织相互合作。阪神大地震后,有573个孩子成为孤儿,心理受到极大创伤,为此,日本专门为他们建立了一座“疗伤屋”。在这里,有任他们发泄悲伤的“火山房”,孩子们可以任意摔打物品;有“回忆房”,孩子们可以大声哭泣,和去世的父母说悄悄话。

  摘自《生命时报》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文摘 00007 国外抗震救灾四大经验 2008-5-30 48256F6C0020256848257456001A502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