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综合
3  4  
PDF 版
· “流动医院”为群众送医上门
· 湖州举办
老干部学十七大演讲会
· 海宁培训
离退休支部书记
· 慈溪投资5000万
建老年大学
· 威风“潘郎锣鼓” 盼望后继有人
· 松阳举行
老干部新春团拜
· 诸暨企退人员
助困献爱心
· 浦江山区惊现雾凇奇观
· 山村“更夫”
铜锣声声
· “我会永远孝顺你们”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8年1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流动医院”为群众送医上门
——余杭300名退休医务工作者深入社区乡村义诊纪事
  “何医生,我娘有些不舒服,你帮助开个处方好吗?”

  “不急的话,我下午去诊断,完了再看是否要开方配药。”在杭州余杭区良渚镇上,从当地卫生院退休的何树松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群众,每当此时,已经70岁的何树松似乎已经忘记自己的年纪,爽快地允诺下来。

  这只是会员达300人的余杭区退休医务工作者协会成立以来义务为群众服务的一个缩影。用协会负责人的话说,虽然有些累,也没有报酬,但是大家没有怨言,相反觉得很有意义。

  在成立只有一年多的余杭区退休医务工作者协会里,最小的志愿者50出头,最大的已经90多岁了。

  晚上出诊成惯例

  前些时候,何树松吃完夜饭正在看电视,门外进来一个人。“何医生,我奶奶好像高血压又犯了,请你去检查检查吧。”说话的是一公里路外良渚笋山村水口头组的小李。

  老何赶紧起身,拿起血压计就跟着来人走了。

  在老人家里,老何给87岁的老人做了检查,血压已经接近临界点了。老何建议老人的儿子赶紧送医院住院观察治疗,但是老人不愿晚上出门。她的儿子也担心虚弱的老人经不起路上颠簸,希望天亮再送。

  劝说无效,老何也没有办法。老人的儿子不好意思,要送老何回家,老何摇摇头:“你们不送老人去医院,那我就留下来。万一夜里有变化也好有个照顾。”就这样,难得在外过夜的老何硬是守在老人的床边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

  晚上出诊是医院常见的事,协会成立后,许多退下来的医生把这个“惯例”也保留了下来,而且每次只要有人叫,总是有求必应。

  结合实践开讲座

  李大爷是临平敬老院的入住老人,自从听了退休医务工作者协会临平分会组织的“医疗保健”讲座后,就对如何养生入了迷,老是向边上的人打听,询问下一次的医疗保健讲座何时开始。

  “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都好了,养生的要求也高了,我们就利用自己的特长,到社区以及敬老院给大家上养生保健课,让更多的人获取健康长寿的科学方式方法。”协会副会长临平分会会长俞文香说,现在他们已经与敬老院结下长期服务对子,有时间就来这里给老人做体检、开讲座。

  由于主讲人都是医生,讲座又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因此来听养生保健课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每季都要办义诊

  去年11月的一天上午,余杭山区鸬鸟镇街头,一条横幅下一排桌子排开,许多赶集的群众纷纷围了上来。“医生,我胸口不舒服一个多星期了,帮我看看”;“医生,你上次的药很有效,听说你们又要来义诊,我就把老乡带来了……”

  黄湖卫生院退休医生郑秉麟左脚残疾,又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协会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劝他不要参加义诊活动,但是只要知道,他总是主动参与。他说:“我们虽然从岗位上下来了,但是救死扶伤永远都不会退,何况退休协会是我们的家,家里搞活动,我怎么能不参加呢?”

  据介绍,像这样的大型义诊,协会每个季度都要举办,每次被义诊的群众都在200人以上。义诊摊也被许多群众亲切地称为“流动医院”。王力中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综合 00002 “流动医院”为群众送医上门 2008-1-18 48256F6C00202568482573D30004D7A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