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点菜吃饭?在杭州市花园社区老年食堂,这种只有在餐馆才有的做法,受到老人们的热烈欢迎。“这样做,我们不仅避免了浪费,而且食堂也可做到收支平衡,能长期运作下去。”社区主任章玲说。
2007年12月27日中午11时,80多岁的梁如志前来取走了前一天预订的菜心冬笋香菇肉丸和芋艿豆腐,一共花了9元钱。“我和老伴两个人吃,蛮舒心的。”他说,“我顺便又根据菜谱预订了次日中午的两道菜:白斩鸡和香菇青菜,挺方便的。”
花园社区老年食堂创办于2004年6月18日,切实为社区空巢、孤寡、独居老人提供香甜可口的饭菜,至今每天就餐老人有30人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食堂工作人员工资和水电费用不仅不用社区补贴,小小的食堂运作3年多来,基本上能够持平。
制度创新,使得这家老年食堂得以正常运行。这里采用的是“老年食堂老年人自我管理”体制,专门成立的老年食堂管委会由老年协会会长、社区主任、就餐老人和居民骨干7人组成,由他们讨论制订出严格的财务、卫生、管理、验收、就餐等相关制度并上墙张榜公布。为了避免食堂现金交易中的漏洞,这里采用了餐券制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做到了公开透明。
提前一天的饭菜预订,有利于实现精打细算。“一般我们中午会准备4个菜,晚上两三个菜,有荤有素,价位有高有低,便于老人自由选择。”食堂工作人员陈永耀说,“比如今天中午,我们就根据预订准备了7份清蒸小黄鱼、7份芋艿豆腐、4份西芹冬笋肉丝、10份菜心冬笋香菇肉丸,一份不多、一份不少。在我们这里看不到浪费。”
每天早上8时多,花园社区的工作人员还多了一道工作程序:验菜。“早上7时不到,食堂的两位工作人员就得一起去菜场买菜,回来交给我们验收核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有效监督。”社区工作者傅月说。
“社区食堂开张了,菜肴烹调有技巧;盆菜主食味道好,用膳老人乐陶陶;老年食堂办得好,菜谱常换有新招;食堂制度条条明,服务热情又周到。”这首由社区老人赋就的打油诗,体现了大家对花园社区老年食堂的真正评价。
记者 沈爱群 通讯员 吴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