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我在杭州读大学时,假日或星期天少不了要游览杭州的一些名胜景点。一年的4月间,杨柳依依,桃花灼灼,正是春意最闹时节,我们几个同学相约在一个星期天登游了玉皇山。举目远眺,山情水韵,西子胜景尽收眼底,让人心情舒畅。
回校后,我和同学纷纷写了一点记游诗,张贴在班级的学习园地里。本是随感而发,信手写来,不想很快就吸引了大家,有随意看看的;有盛情赞赏的;也有颇持异议的,并且还引出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论战。论战的焦点是这样的记游诗究竟有没有积极意义。论战壁垒分明,大有两军对阵之势,一方以我为代表,一方以我的一个很要好的同学为代表。随着论战的深入,火药味越来越浓。我和这位同学原是很融洽的,可在论战深入后,两人见了面竟互不搭话。
也许由于我本来身体就不好,也许由于论战过分紧张,不久,我就病倒了。虽躺在病榻上,但心总还牵挂着这场论战,牵挂着学习园地里一篇篇的“檄文”,想着如何驳倒对方。一天,我正似睡非睡躺着时,忽然隐隐闻到一阵鱼香,睁开微闭着的眼转头一看,我病榻前正静静地坐着两个人,一位竟是这次论战中我的对手,另一位是他的女朋友。桌上放着一盆散发着缕缕香味的鲫鱼汤,上面还撒着翠绿的葱花和些许姜丝。见我开了眼,他们就站了起来,笑呵呵地说:“你醒来了?”也许是他俩的笑容感染了我,我没有多作解释,也含着笑,微微点了点头。他们细细地问了我的病情,然后指着桌上的鲫鱼汤,说:“你胃口不好,给你烧来的,快趁热吃了吧。”说着,这位同学便要扶我起来。我连忙摇了摇手,我望着我的同学,望着这碗鲫鱼汤,鱼香混和着葱香、姜香,徐徐飘来,我的心弦不由轻轻一颤,平时极少流泪的我终于眼睛润湿了。我不安地说:“哪能让你们这么费心呢?你们自己吃吧!”最后这碗鲫鱼汤还是留下了。
事后我知道,那碗鲫鱼是这位同学特意起了个早到集市上采购后,去他在杭州的一个亲戚家烧的。偕他女友来,是想作一点“缓冲”吧,和缓一下气氛,因为论战剑拔弩张实在太激烈了。后来我身体康复了。论战呢?大家心照不宣,搁置到一边。但这场论战还是意义非浅的,对山水诗争论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更重要的,我对我的同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多清纯的同学情!
近半个世纪过去了,那和着葱香、姜香的鲫鱼香,依然飘在我的记忆里,浓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