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写作出书似乎是作家的事,但浦江县浦南街道文溪村一位仅有小学文化程度、年近古稀的农民,6年来笔耕不辍,写了4万多字的自传。日前,笔者在这位老农家中见到了《楼普农自传》的初稿。
老农名叫楼英泗,是一位69岁的普通农民,只读过小学的他花了6年时间创作了《楼普农自传》。问及写自传的初衷时,楼英泗说:“社会也是大学,我在社会大学里学了很多东西,许多生活的经历成了我创作灵感的源泉。”楼英泗告诉笔者,他一生坎坷,小学毕业后,因家境贫困辍学,从此,开始了长期的务农生活。“读了点书、会写字,从11岁开始帮父亲记账。”楼英泗说,除了写字,偶尔他也会作作诗。1993年,他与朋友一起到上海务工,一直坚持写作。
拿着打印出来的初稿,楼英泗颇有些成就感。这部自传长达4万多字,共32章。格律标题的制作,显示了作者一定的功底。在自传里,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回顾了自己的经历。艰难的时代,艰苦的生活环境,并没有消磨掉他对生活的激情,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在他的笔下,乡村生活的点滴、对师友的记忆和身处逆境不服输的进取精神,都展现了楼英泗的倔强性格。
“开始观赏那些写在香烟壳上密密麻麻的文字,我不仅仅是欣赏堂兄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写作精神,透过这些纸片我进而看到了一颗透亮的心。”这是楼英泗的堂弟、《中医药报》记者楼绍给这部自传的评价。据了解,初稿是楼绍帮助他打印的,楼绍的评价给他以莫大的鼓励。
两年前,楼英泗还到村里的图书室做了一名乡村图书管理员。在楼英泗的努力下,到图书馆看书的村民越来越多。空闲时,楼英泗就写字、作诗,他自传中的许多格律标题就是在那两年里创作完成的。楼英泗说,写一本书给子孙后代看,是他这一生的心愿,如今,心愿完成了,感到十分欣慰。 朱杰超 郑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