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关注
3  4  
PDF 版
· 小靳庄的昨天与今天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在中国,上了年纪的人很少有不知道小靳庄的。
上个世纪70年代,海河之滨那个普通的小村庄,不幸被江青看中而成了她的“点”。1974至1976两年间,江青八到天津,竟三去小靳庄,把小靳庄树为“进行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模范”,《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69篇有关小靳庄的新闻、通讯、诗歌等。粉碎“四人帮”后,小靳庄的“经验”被批判,相关人员被处理。政治的巨浪将小靳庄推向潮头,也把它卷入谷底。
30多年过去,那原本无辜的小靳庄,是否有了沧桑巨变?

小靳庄的昨天与今天
李 漠
  在江青“垂青”之前,小靳庄

  的情况怎样?小靳庄是被吹红

  捧红的吗?

  资料显示,解放前的小靳庄,水灾频发,民不聊生。建国初,有101户582人的小靳庄大队,粮食亩产只有50公斤左右。经过土地改革,走合作化的道路,村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变。但1958年“大跃进”,虚夸成风,使得每人每天只能分得一二两粮食,百姓饿得摇摇晃晃,甚至还有老人被饿死。“是刘少奇搞三自一包救了这一方人,”小靳庄当年的支部书记王作山说:“吃返销粮,是‘大跃进’造的孽,而不是像某些媒体所说的是因为‘文革’。”

  惨痛的教训,让小靳庄人明白了一个浅显的道理:粮食只能用汗水来换。

  从1959年开始,担任了10年生产队长和8年书记的王作山,带着小靳庄人喊出了“河挖三尺,地长一寸”的口号,把箭杆河河床挖深了1米多,而村里的土地,也“长出了”一层厚厚的河泥。同时,他们还养猪积肥、科学种田,盐碱地变成了米粮仓。

  小靳庄的粮食亩产上了“纲要”,人均口粮也上升到200多公斤。当时在天津宝坻县“农业学大寨”的光荣榜里,小靳庄的大名赫然醒目。

  “到了1974年,小靳庄的粮食亩产一举跨长江,全村1300亩地一年就向国家交20万斤公粮,人均还分得口粮450斤,我们多次登上河北省、天津市农业大寨先进单位的领奖台,”王作山说:“那时,国家多么缺粮食啊,我们仅仅留够吃的,其它的全给了国家,一斤苞米才七八分钱啊,我们就交了那么多公粮,我们小靳庄的农民有多么爱国呀!”

  尽管小靳庄已声名鹊起,但

  这个村庄即使在宝坻,也不是最

  突出的,其命运的转变,始于江青

  的到来,而这种改变,有着让人唏

  嘘的偶然。

  1974年6月17日晚10时,江青乘专列到天津。

  一天,当她听市委副书记吴岱汇报说小靳庄不仅办政治夜校,学唱革命样板戏,还比赛诗歌时,就睁大了眼睛,决定亲赴小靳庄看个究竟。

  王作山边吸烟,边回忆着当时的情景。

  6月22日9时许,在天津市委书记谢学恭等人的陪同下,江青一行一二百号人,浩浩荡荡地开向小靳庄。

  事前村里人接到通知,不论大人孩子,要着装整洁,欢迎时要有秩序,还要热烈。如到其它地方一样,江青照例说着“是我们的主席派我来的”和“我带来了毛主席的问好”这两句话,于是大伙激动地高呼“毛主席万岁”。

  当时没有接待室,便在一个小学校里临时搭了个台子。原定由王作山主持,谁知江青往中间一坐,拽过话筒就说:“我来主持会议”,接着就讲起了儒法斗争史。

  往下她突然地给大家改名。

  江青问妇女队长于瑞芳:“你叫什么名字?”于瑞芳立即作了回答。“这个名字不好听,要精兵简政,就改为于芳吧”。

  在得知周福兰姓名之后,江青要周福兰马上改名叫周克周;接着,江青还把女社员王淑贤的名字改成了王先,把男青年王孝岐改成了王灭孔。

  改过名后,江青问于瑞芳:“你会唱样板戏吗?”于连忙点头说会。

  就在于要唱《红灯记》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时,被江青叫了停。“你们知道吗?所有样板戏统统是我搞的!”

  江青转脸又喊随行的那位闻名全国的李玉和的扮演者,“你来和她一起唱!”说着递给他一杯水,那位演员接过来昂首挺胸一饮而尽,丢下杯子,高喊一声“谢谢妈!”接着就唱起子“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

  于瑞芳还作了题为《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的发言,并为江青朗诵了诗歌。中午江青让她一起吃了饭。从此,江青就记住了于瑞芳,每次来小靳庄,她都问“于芳”在不在。

  临行前,江青告诉天津市委领导,要尽快搞个小靳庄经验的总结材料,送到她那里去。

  下午6时30分,江青一行离开小靳庄。

  1974年8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大篇幅地报道了小靳庄的“办政治夜校”、“农民写诗”、“农民唱样板戏”等“十件新事”,小靳庄被塑造成“文化革命”或意识形态领域革命的典型,从此,小靳庄经验风靡全国。

  1974年9月24日,江青二到小靳庄,她带来菲律宾总统夫人伊梅尔达·马科斯。

  1975年底,“四人帮”搞起“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江青要求中央派记者去小靳庄采访,而且要出稿。1976年2月26日,大标题为“十二级台风刮不倒”,副标题为“小靳庄大队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斗争中前进”的稿件,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显要位置上刊出。

  1976年8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的一个月,江青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小靳庄。村民们站成两排,夹道欢迎。江青开始对小靳庄人讲话。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976年10月6日,一举粉碎

  “四人帮”,江青锒铛入狱,小靳庄

  人陷入了惶恐与迷茫之中。

  在小靳庄“名”扬天下之时,王作山风光无限。他被安排到中央党校学习,还曾参加四届全国人大会议,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被提拔为宝坻县委书记。

  在深入揭批“四人帮”罪行时,王作山被隔离审查,宝坻县委书记和小靳庄大队党支部书记的职务,一齐被撤。

  就在要开除王作山党籍时,他忍不住了:“小靳庄的老百姓,最朴实最能干,是江青毁了小靳庄,咱农村基层干部,对上边也不了解,江青是毛主席夫人,谁敢待怠呀?还有各级领导陪着,我是个村支书,能怀疑县委还是能怀疑市委?不是你们把江青领来,小靳庄能被毁了吗?”

  后来,王作山直接给万里和帅孟奇写信诉说自己的苦衷。在他们的过问下,本着“对党有利,对个人有利”的原则,解除了对王作山的审查。

  回到小靳庄后,王作山重新得到了小靳庄人的信任,又当上了党支部书记,直到退休。

  如今,凡是与江青相关的痕迹都没了。于瑞芳那些人,出嫁的出嫁,走的走,死的死。

  笔者寻到了已在外乡的16岁参加劳动、17岁当妇女队长、年已53岁的于瑞芳。

  她说,1978年前后,她离开了小靳庄,经常有人来了解过去的情况。说罢,她搬出了镶有当年老照片的镜框。

  其中有她与王淑贤、周福兰以及日本客人的合影,还有她与陈永贵之子以及李玉和扮演者的合影。照片中的她,颇具豪迈之气,而现实的她,已经两鬓染白。

  “抚今追昔,有何感慨?”面对笔者的提问,于瑞芳说,过去的,已经过去,现在,只知道干活,吃饭。

  “那是一段被人利用的历史,

  是我们伤心的往事儿,还提它干

  啥?就让它过去吧,”王作山语调

  低沉地说,“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

  搞社会主义靠搞阶级斗争不行!”

  “您怎样看待当年的那段历史?”笔者问当年的村支书。

  “那是一段被人利用的历史,是我们伤心的往事儿,还提它干啥?就让它过去吧,”王作山语调低沉地说,“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靠搞阶级斗争不行,要搞好生产发展经济,这是根本,生产搞不上去,农民没饭吃,一切便无从谈起。”

  王作山还说,村里只有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才知道那段历史。

  在小靳庄的大街上,笔者随机采访了5位20多岁的年轻人。提起过去,他们均摇头说不清楚。

  “好端端的一个村子,偏偏就让江青看上了,没有她掺和,村里早就搞起来了。”虽说不愿提及,王作山还是倾诉着他的感伤,“粉碎四人帮之初,外出的小靳庄人都不敢自报家门,抬不起头啊!”

  老人还解释说,早在1971年小靳庄就办农业科技夜校,“批林批孔”运动开始后,政治挂帅,就只能讲政治课了,后来干脆就叫政治夜校了。小靳庄一共250名男女整半劳力,全都参加了学习。

  对于农民写诗,老人告诉笔者,历史上的小靳庄,就有编顺口溜的风气,在“批林批孔”运动中,顺口溜和政治结合了,后来就变成了大批判的政治工具了。小靳庄也成了诗乡,全村100多人参加了写作。贫下中农于哲怀一家7口,人人能写诗,不到一年的工夫,小靳庄就写出诗歌1000多首。

  说到农民唱样板戏,王作山叹着气说,小靳庄人本来天性开朗,爱唱旧京戏。加之“文革”中普及样板戏,会唱样板戏的人就多了,全村整半劳力250人,有220人会唱样板戏,江青还派北京戏校的人来排练样板戏。后来,村里把唱得好的组织起来,成立了“业余文艺宣传队”,经常演出,这本来没有什么,江青却说这是射向敌人胸膛的子弹。其实,百姓很反感,外地来人参观,五六十壮劳力,不种地,不是唱就是跳!

  30年前的“辉煌”,已成压在

  箱底的《天方夜谭》,那么,在环渤

  海的区域经济振兴与发展中,小

  靳庄会有怎样的前景呢?

  如今的小靳庄是天津宝坻区林亭口镇的一个村庄。如果把宝坻区融入国际国内宏观发展的大背景中考量,置于京津乃至环渤海经济区域中定位,宝坻人的规划是:到2011年生产总值比2006年翻一番以上,农民年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达到1.2万元。

  问到小靳庄,宣传部的一位领导说,小靳庄的振兴与发展,在林亭口镇的规划之内。

  林亭口镇是天津市的优质粮基地,经济作物以“三辣”(五叶齐大葱、红皮蒜、天鹰椒)最为著名,如今种植面积达5万亩,产品漂洋过海,远销日、韩和东南亚各国。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三辣”经济,林亭口镇政府投资500万元,建成了占地8万平方米的“三辣”市场。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林亭口,包括小靳庄的明天,是灿烂的。

  站在小靳庄庄口的桥头回望小靳庄,小靳庄已没入沉沉的暮霭之中,身边不时有汽车和摩托车飞驰而过,笔者感慨:政治所催生的浮华与虚妄,必然转瞬即逝,当尘埃落定,我们的双脚回到大地之上,才最为踏实而坚定。

  摘自《小康》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关注 00003 小靳庄的昨天与今天 2007-12-28 48256F6C00202568482573BB002B858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