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情感
3  4  
PDF 版
· 海涂西瓜登陆大上海
· 一盏老马灯
· 58年弹指一挥间
· 经典配方,成就健康长寿之道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一盏老马灯
金学池
  我家有盏老马灯,据说是从前挂在马车上的灯。形似戏剧《红灯记》中的红灯,铁管框架,外网是钢丝玻璃罩,既明亮,又牢固,可挂也可提着走,很方便。在用油点灯的年代,胜过家用的梓油灯、煤油灯、纸糊灯笼。深受耕读人家喜爱。

  我小时,母亲对我说过,这盏马灯原是外公家的,那时外公每年将溪边沙地种上甘蔗,甘蔗收获时,白天外公、舅舅、表哥将沙地里一捆捆甘蔗背到江边糖碓里,夜里外公将马灯挂在碓柱上,全家人削的削,切的切,捣碎、过滤后,在大锅里煎成著名的“楠溪砂糖”。当大家看到一桶桶晶亮的红砂糖时,就忘记了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的辛劳,只有丰收的喜悦了。在平时夜里,点亮摆放在中间桌上的马灯,外公打草鞋,外婆纺棉纱,三舅看书、写文章。后来外公去世,外婆年老,舅舅各立门户,外婆就将这盏马灯传送给母亲。我家有了这盏老马灯,耕种、织布、读书、捉鱼、娱乐,都离不了它。每年春耕到来,父亲彻夜提着马灯守候田头,白天好梨田插秧。有时夜里,未过三更,父亲和叔叔就去拔秧,将老马灯挂在深插淤泥中的扁担头上,下田干活,天亮大家插秧才能接上,不会误工。平时每天夜晚,母亲在织房柱子上点亮马灯,先让我读书,做练习,待我作业完毕,自己才上织机织布。每逢夏天雷雨过后夜里,楠溪江溪水上涨,上游鱼虾齐下,隐藏在江边水草里。父亲就带我去捕鱼捉虾,他一手拿着虾网,一手拿鳗剪,眼快手紧。我手提马灯,身背鱼篓跟着走,不多时,就捕捉鱼虾好几斤。农忙时,邀人种田,这鱼虾就成为餐桌上的佳肴。秋收冬种以后,我家在大屋中间,请来民间艺人唱还愿词,给周围群众听。白天父亲搭好词台,晚上母亲将准备好的祭品,摆满祭桌,香蜡通红,四周坐满了听众。老马灯挂在词台柱上,高灯远照,熠熠生辉,琴鼓一响,鸦雀无声。先生唱得有声有色,听众听得专注入神。深夜散场,父亲提着老马灯送走一批批父老乡亲。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农村电灯尚未普及时,生产队队员聚集我家记工分,商量农事,仍然用这盏马灯来照明,直到六十年代后期,家家装上电灯,街头巷尾都有路灯,从此老马灯被打入冷宫,闲置楼阁,蒙上灰尘。后来我工作回家探亲才发现了它,深感痛心,这盏灯曾经照亮了祖孙耕读三代人。这盏灯还为耕读人家创造和谐社会环境。后来,我将它洗净、擦干、包好,放置老屋谷仓背上,保存至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情感 00007 一盏老马灯 金学池 2007-12-12 48256F6C00202568482573AC000754F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