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胡乔木怎样成为邓小平的助手
· “诗仙”李白的
四次婚姻
· 康生骨灰盒逐出八宝山始末
· “梁祝文化”在宁波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梁祝文化”在宁波
郑 黎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不久前发文,命名宁波市鄞州区为“中国梁祝文化之乡”。

  千年梁祝百年争名

  已有1600多年传说的梁祝爱情绝唱,其源流地归属之争,并非近年才起,大半个世纪以来,大的就有三次:1930年,广州《民俗》、北京《晨报》、杭州的《民国日报》等先后向全国征求梁祝资料,涉及各地地方志中的传说、唱本、戏曲,考察梁祝传说的历史发展、故事流变以及地域的传布,引来争议。

  上世纪50年代初,越剧《梁祝》轰动全国。文化部决定把它拍摄成一部彩色影片。在剧本再创作过程中,关于祝英台家在何处众说纷纭。

  2002年10月,苏浙两地就梁祝邮票的“发源地”“战火”再起。因为邮票首发的落地戳,意味着对当地是梁祝故事起源地的认可。于是,国家邮政局在其中的四省六地,同时首发“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端平一碗水。

  梁祝传说的两个“版本”

  2005年,河南汝南被命名为梁祝之乡。两地关于梁祝源流之争凸现,各自有自己的传说依据。

  从两地故事传说看,按汝南民间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

  宁波的故事是,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他带领百姓治理姚江水患,贫病交困死于任上。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成“阴婚”。

  从文物古迹方面看,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风俗习惯。在梁岗村,至今还留有梁山伯故居和二人学习的学堂。

  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上世纪90年代,经考古专家考证,在梁山伯庙发现遗骸,宣称“梁山伯确有其人”,把历史传说变为考古史实,从而为“宁波梁祝”增添新的依据。

  从两地民俗风情看,汝南县马庄乡,姓祝人家的女儿与姓马人家的儿子绝对不通婚,风俗已经延续1000多年;因为梁山伯不能领会祝英台暗示从而酿成悲剧,梁岗村村民们把梁山伯称为梁傻子。宁波有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当地人已经把梁山伯视为爱情忠贞不渝的象征。

  对于梁祝之乡花落汝南,宁波人普遍感到惋惜。多方努力后,有了“梁祝文化之乡”的说法。

  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表示,凡是有“梁祝遗存的地方,只要申报,都会授予保护权。”

  专家新观点:

  祝英台是真正主角

  因历史上有梁山伯在本地任县令记载,宁波梁祝传说中,梁山伯的形象光彩照人,故事感人。在争取“中国梁祝文化之乡”同时,宁波市还与意大利维罗纳市联手策划,把朱丽叶的铜像接到宁波来,让西方的爱情才女与东方的真情书生“共叙佳话”。对此,有专家提出了异议,认为把梁山伯作为主角,是梁祝文化研究的一个误区。事实上祝英台是红花,梁山伯是绿叶。

  毗邻宁波的上虞因“祝英台的家乡人”而自豪。

  创作了长篇小说《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浙江作家顾志坤认为,书名一反传统,是充分尊重祝英台在梁祝文化中的主体地位,祝英台形象是吴越民俗文化孕育出的一个光彩夺目的中国女性文化符号。

  据新华社

  链接

  民间故事

  杭州万松书院传说就是当年梁祝读书之处。书院内的屈仁斋、由义斋原为书院学生自习和住宿的场所。相传当年书院老师知道祝英台是女的,生怕梁祝两人夜晚共枕坏了风气,便在床中央放了一碗水(也有说放了一柄剑),说是要试试两人的睡相。三年过去了,这碗水却从未翻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往事 00003 “梁祝文化”在宁波 2007-12-7 48256F6C002025684825738A002856C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