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西塘的灵魂,没有水西塘就没有了灵魂。水如同一条绸带把古镇的民宅、商铺、街道和河道连接成一个完美的格局。水里倒映着古屋的影子,那高高的墙头,那静静的河房水阁,那深深的江南庭院,全在水镜里映现,无不撩起过客的万千思绪!
最值得一看的是西塘的古民居
家家临水照影,是西塘古镇民居特有的水乡格局。尊闻堂、种福堂、庆余堂是西塘三个有代表性的古宅。
尊闻堂位于古镇下西街,其结构严谨,气势恢弘,构筑典雅,是镇内最古老的民居之一,至今仍保存得非常完好。听说百寿厅是尊闻堂最精彩的篇章。百寿厅得名于一根百寿梁。主梁正中镌刻巨幅的“包袱巾”图案,中间是100个“寿”字,寿字之间一条云纹飘逸地从左右两枚铜钱中穿过。另外还有9只口衔铜钱的蝙蝠,其中南北两面的各3只蝙蝠翩然从上向中间斜飞,寓意为“福从天降”,其他几只与古钱雕在一起,被称为“福在眼前”。
种福堂是尊闻堂东侧的另一幢高宅深院。种福堂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它充分体现了江南民居的特色,整个布局严谨有度,雍容大方,单调中有新意,精巧中有气势。种福堂的正厅是整幢建筑的中心,厅内悬挂着一块“种福堂”匾额。但种福堂的正厅上还有厅,即种福厅。这一间厅上厅与石皮弄、百寿厅一起并称“西塘三绝”。
庆余堂是一幢普普通通的老房子,前后两进,前店后堂,中间由天井、封火墙、廊房衔接,房子临街依河。老房子的正厅叫“庆余堂”,庆余堂的仪门上有“乐且有仪”的题额。如今的庆余堂已被改做明清民居木雕陈列馆了。馆内陈列明清时期以西塘为主的江南地区的民居建筑木雕,这些作品都是屋主自己收集的。这里收藏的木雕有梁架、撑拱、雀替、格窗、雕栏等,这些看似普通的木雕,是屋主人为后人收藏的一笔宝贵的古代木雕文化遗产。
最让人留连忘返的是西塘的弄堂
弄堂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它的长短表明这家主人的地位和财富,因为弄堂越长,说明这户人家房子的进深越深。说来也怪,西塘这么一个小古镇,却有长短不一的弄堂122条之多,长达100米的有5条,其中最窄、也最负盛名的便是尊闻堂和种福堂之间那条幽深的古弄堂——石皮弄。石皮弄全长68米,由216块条石铺成,石皮弄因弄堂的石板薄如皮而得名。铺成石皮弄的216块条石都是3厘米厚的石皮。石皮弄两边都是高高的墙壁,而弄宽却只有80厘米至1米左右,两个瘦子在这里相遇也只有侧身而过了。
走在古老的弄堂间,让人觉得仿佛是在穿越时间的隧道。
最让人回味的是西塘的桥
水是西塘的美女,而桥则是美女腰间多彩的绸带。西塘的桥很多,而每座桥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西塘现存的桥中最古老的当数始建于宋代的望仙桥。朝南埭廊棚西面有一座送子来凤桥。送子来凤桥还有一段故事:在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桥,河面宽阔,河水湍急,摆渡的是一对中年夫妻,膝下无子女。一日,一后生被追兵追至渡口。男艄公见状,速将后生送过对岸。追兵大怒,放箭射死艄公。那个被救的后生不久做了将军,得知救命恩人已死,送重金酬谢艄公妻子,艄公妻子坚决拒绝,让将军在这河上造一座桥。桥造成的时候,恰巧有一只鸟飞来,在桥上欢叫三声,盘旋三圈,艄公妻子于是就叫这桥为“来凤桥”。几个月后,艄公妻子生下了一个遗腹子,所以镇上的人又叫这座桥为“送子来凤桥”。
环秀桥、五福桥、安境桥、卧龙桥、钟秀桥……西塘的几十座桥让人看不够,西塘桥的故事又让人回味无穷。
最让人惊叹的是西塘的廊棚
廊棚是西塘一道非常引人注目的风景线。它是从街面房屋延伸到河边的一层斜斜的屋面。廊棚多为砖木结构,一排匀称的木桩顺岸排列开来,支撑起一层简陋的屋面,将沿河的小街保护起来,既可遮阳又可避风挡雨。廊棚是西塘儒商情结的产物,他们为了给顾客一个良好的购物环境,于是在店前搭起了廊棚,以便给从河上靠船上岸购物的顾客遮风挡雨。
据说,西塘全镇的长廊共有1300多米,而保存得比较完整的要数朝南埭廊棚。朝南埭廊棚东起北栅街西至来凤桥,总长度168米,街宽两米到两米半,其中一段最为出色,有翻轩两层雕刻花纹,廊棚依街沿河,一路延伸而去。
西塘廊棚规模之大,造品之精,堪称江南一绝。廊棚闪烁着古镇商业文化的光辉,也记载着西塘曾经的岁月。金宗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