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见到书以前,谁也不会相信一位76岁的离休老干部竟出了八、九部质量上乘的文学艺术作品,其中中、长、短篇小说集4部,还有诗歌集、文学评论集、书法绘画集、摄影集,等。一些熟识李追深的人,每次见到书都要惊异感叹一番:“老来才圆梦,不容易。”
李追深早在宁波东钱湖读中学时就有了文学艺术梦,在当地报刊发表过近40篇短文。1949年6月,高中刚毕业的他就报考了华东军政大学,后转业到台州。为实现文学梦,他不懈追求,1957年秋,军事题材的万言小说《保卫国际灯塔》在《萌芽》杂志发表。
后来他受到不公正对待,被下放畜牧场劳动,边学农活,边搜集素材。“文革”结束,拨乱反正,他在农村积累的生活,才有了面世的机会。1979年,为想做而尚未做成的事——“圆梦”,他提前10年办了离退休手续。离休后,他打起背包上高山、下农村、走乡镇……几年磨练,一系列小说在《东海》、《飞天》、《花城》等刊物上露面。他不光写小说,还写诗,写文学评论,练书法,练绘画,弄摄影。1991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莫愁前路无知己》。1998年,出版长篇小说《小镇月》。这时,李追深已是年近古稀的人了。人们以为他写的是老素材、老故事,不想翻开一读,写的都是改革开放的事。从小镇一个偶发的事变开始,揭示社会激烈变革中的经济、社会、家庭、婚姻、爱情等的演变,释放了他大半生在底层生活的体验,塑造了以武孝玉为代表的一批普通女性自尊、自强的形象,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2004年,他又捧出短篇小说《江南春》,展现底层人民生活的场景。2006年出版的30万字中篇小说集《在生存线上》,展示的是拼搏在生存线上人们的悲壮之歌。
李追深“追梦”之路堪称坎坷,但他锲而不舍,在简陋的居室,一日三餐自理,一直没有停止过爬格子。“文革”期间,无法写作,他就研究和练习绘画。油画《雪夜》、写生画《久久拉琴》都曾得过奖。中篇小说集《在生存线上》12幅插图,其中8幅就是他自己画的。他还闷声不响地练书法,2005年,“粉碎铁蹄还我河山——抗日胜利纪念”等条幅书法作品,竟被北京、广东、江西等省市大赛评委看中,4件获金奖,还被吸收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书画报社还为他编辑出版了《李追深书法选》。
李追深今年已76岁高龄,他仍马不停蹄,不愿歇息,打算今明两年再出三四部书:短篇小说集《夜宿迎春屯》、理论杂文集《山谷里的论坛》等,而他的终极目标是早已酝酿成熟而尚未动手的百万言长篇系列小说《宁波人》。
高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