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在外,想要握紧自己的钱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大多数人在眼花缭乱的情况下,都容易对当地的物价产生错觉。尤其是到了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老想当然地认为那里遍地都物美价廉,这样一来,疯狂购物的本性没法不变本加厉。以下几招虽然保证不了你的钱包去时什么样回来还什么样,但至少可以提醒你,在众多的诱惑面前不至于太忘乎所以。
带上会说当地话的朋友 在一个陌生的城市采购,最要紧的是身边要带上个会说当地话的朋友。不会砍价没关系,只要让卖东西的人不敢“宰”你就行了。这样一来,你花最少钱买最好东西的目的就快达到了。
买东西找准地方 记住,别在热闹的旅游景点买东西。另外,还有一个不能轻举妄动的地方是机场。那里的东西多半都像有些杂志一样中看不中用,就算买来送礼人家都未必领情。要是费点儿事摸清当地人常去的购物场所,你的钱包就会安全多了,即使享受不到和当地人一样的待遇,至少不会被误认为是个不识数的冤大头。
选购物品要仔细 暂时抛开那些诱人的“售后服务”吧,只要不是在自己家门口买东西,包退换保维修的承诺就和你没有任何关系。掏钱之前,你最好睁大眼睛、集中精力,用最佳状态做好你的一锤子买卖,因为就算有朝一日你还会再来,只怕到那时候,眼前这位老板早就带着他的笑容和商品跑得没影了。衣服要试穿,CD要试听,影碟要试看……眼下的麻烦越多,日后后悔的可能性就越小。
多留意商品的生产地 曾有朋友不辞劳苦从大洋彼岸带回一套真丝睡衣,兴致勃勃送给老伴,却遭“痛骂”,原来标签上清清楚楚写着“Made in China”。50美元足够在国内买3套同样的衣服不说,连昂贵的空运费都硬是替人家交了。一种产品离产地越近,价格就越低,这是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常识。除非你要买的东西有什么特殊的纪念意义,否则,以后有时间就多关心关心国内外的轻工业分布,别再南买皮草北买茶了。
购物不能心血来潮 几年前有过一回沿古丝绸之路游新疆的经历,一路上曾被各种民族服饰迷得神魂颠倒。等大包小包上了帕米尔高原,又看上了“古兰丹姆”的帽子。不想塔吉克女孩的刺绣珍贵异常,最后花了200元买了一顶帽子。旅途结束,情绪也渐渐正常,忽然发现我这一路的收获不但没成什么气候,反倒成了搬家时的累赘。尤其是那顶帽子,真成鸡肋了。
购物时别打扮得太招摇 一身地道的当地打扮招摇过市,而又没有一口流利的地方话相得益彰,这可不是明智的做法,不但无法滥竽充数,反倒暴露了自己的身份,除了能多赚点回头率以外,对你下一步的购物极为不利。这个时候,再精明的当地同伴,再高超的砍价水平可都帮不了你啦。因为不知不觉间,你已经哄抬了老板们对这笔生意的期望值,人家大不了不卖,你要忍痛割爱却是难上加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