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往事
3  4  
PDF 版
· 张冲女儿忆父亲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1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回忆尊亲 解密历史——
张冲女儿忆父亲
傅通先
  在杭州宝石山下一个大院里,生活着一对身份特殊的耄耋伴侣:一位是曾担任过浙南游击纵队副政委、括苍支队政委,解放后历任浙江省农业机械厅厅长、浙江省政协副主席的邱清华;一位是曾担任过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政治指导员,解放后历任《浙南大众报》总编辑、《浙江日报》副总编辑的张雪梅。

  然而,这对革命伉俪却出身于敌对营垒里的显赫之家。邱清华生于名门望族,堂兄邱清泉是国民党王牌军二兵团司令;张雪梅的父亲张冲32岁就当上了国民党最年轻的中央执行委员,是蒋介石身边的红人。由于夫妻俩身份特殊,尽管他们在大革命洪流中反叛家庭投身革命,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但“文革”中他俩依然被假想为“打入革命队伍的内奸夫妻”,分别被关了三年半和四年的“牛棚”。而当人们客观审视历史之后,竟然发现他们的父辈张冲是位对国家民族有大功的历史人物。

  今秋丹桂初香的一个夜晚,张雪梅热情地向记者回忆了她所知道的父亲张冲。

  关心女儿的品行和婚姻

  张冲字淮南,1904年生于浙江乐清琯头村。他少年机敏,5岁能诵《诗经》的一些篇章,念小学时即能旁征博引作长文。10岁那年慈母金老夫人为他定下“娃娃亲”,女方之父高性朴,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学识渊博,见未来女婿“风采异人”,非常喜爱,亲自悉心授业。张冲17岁与同龄的高志骧完婚,次年生子张炎,一年后又生女张雪梅。20岁张冲以第三名的成绩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后以官费生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又考入哈尔滨法政大学,毕业后官运亨通。

  张雪梅说:父亲与母亲20岁就分居了。在我8岁那年,父亲带了个俄国夫人娜丹回来。他们在哈尔滨俄语圈子里结识,父亲因参与国民革命而被张作霖逮捕,娜丹为营救父亲奔走呼号,两人感情日深而结合。后来,娜丹无意中得知我母亲的存在,执意要来老家向母亲当面道歉。娜丹人很好,有良心,我们全家真诚接纳了她。可是蒋介石不放心这个苏联女子,他对父亲说:“你在我身边工作,难保不泄漏机密。”蒋介石给了娜丹很多钱,叫她同父亲离婚回苏联去了。

  张雪梅说,父亲对我的品行和婚姻很关心。我念初中二年级时数学成绩不好,有次到女同学黄桂香家请教作业,留宿黄家,被夜间查铺的老师发现人去床空,受记过处分。哥哥写信把这事报告了父亲,父亲很快来信教诫:“记过事小,失节事大,以后千万注意。”后来又写信给我:“婚姻问题,你自己做主,经父同意即可。”在给我外公高性朴的信中也说:“雪梅婚事,似应注意。同乡中有体质强健、聪明、能刻苦读书者,不问家境,即贫苦者亦可以说合。如雪儿自己心中有羡慕之青年,也可提与冲商。”

  张雪梅说,父亲不时有钱寄回来,但不多,不足以修缮祖居。有一年蒋介石了解我家房屋年久失修,特拨一笔钱叫父亲转给祖母。祖母品德很高,把这笔钱都分给了穷苦人家。蒋介石知道后批评父亲:“你怎么也赤化了!”

  从反共骨干到联共联苏

  张雪梅对父亲的真正了解,是在揭去岁月尘封的史料中获得的。采访时,她把历年来收集的资料悉数交给记者。

  “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冲被张学良释放,1929年回到南京。因才华出众,他很快升任国民党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总干事,主管情报事务。当年所谓“伍豪(周恩来化名)等脱离共党启事”和利用叛徒顾顺章追捕共产党要员周恩来、陈云、聂荣臻的阴谋行动,都是他策划与指挥实施的。

  然而随着国内外政治气候的变化,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冲的思想立场发生了重要变化。他说:“当前日寇侵略日亟,共产党也是有爱国心的,为什么不可以联合起来一致对外呢?”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冲成为蒋介石同延安、莫斯科秘密联络的专使,并与顾祝同、贺衷寒一起代表国民党与中共代表周恩来、叶剑英于1937年2月11日在西安举行了首次国共合作正式会谈。此后,张冲不但参与了周恩来与蒋介石在上海、杭州烟霞洞、德清莫干山的直接谈判,还与周恩来进行过几十次的会晤和正式会谈。

  1937年5月下旬,张冲促成国民党考察团访问延安,让国民党大员深受教育,并在与毛泽东、周恩来四次长谈中营造出融洽友好的氛围。

  1937年6月4日,张冲陪同周恩来上庐山续谈国共合作,不断来回转达蒋介石与周恩来的意见,并为保证周恩来的绝对人身安全作出了精心安排。

  同年11月,通晓俄语的张冲率团访苏,单独与斯大林密谈了5个多小时,议定了苏联援华办法。事成归来,张冲被蒋介石任命为军事委员会顾问处中将处长,专门负责联共、联苏事务。

  这位由国民党反共骨干转变为真诚联共、联苏主要成员的“无双国士”,为扫除重重障碍,最终实现二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1年1月,举世震惊的“皖南事变”发生,国民党《中央日报》歪曲事实,张冲义愤填膺,当众将造谣报纸摔在地上,气愤得饭都不吃。他痛心疾首地说:“民族生死存亡之时,还做这等兄弟相煎之事,可耻!可悲!”而当刊有周恩来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新华日报》被当局扣压之后,张冲亲自陪同周恩来赶到现场,交涉两个多小时,终于迫使当局退还了被扣压的报纸。当周恩来在重庆机场遭检查人员刁难时,张冲立即驱车蒋介石处取来手令,亲自将周恩来送上飞机,协助周恩来飞返延安。

  张冲的举动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忌恨,有的甚至扬言要暗杀他。张冲立下遗嘱,准备为国家民族捐躯。

  然而天妒英才,张冲未曾遭遇毒手,却没能躲过疾病的魔掌。1941年6月他染上恶性疟疾,一病不起,留下遗言:“有负国家,有负老母。”8月11日,张冲病逝于重庆郊外云龙旅馆山洞内,年仅38岁。追悼会上,蒋介石亲临祭奠,并撰哀挽:“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毛泽东、董必武、林伯渠等联名致送的挽联是:“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朱德、彭德怀送挽:“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周恩来在追悼会上十分哀痛,不但亲书挽联“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还发表了20分钟的悼念演讲,泪水盈眶,数次语不成声。第二天,《新华日报》把周恩来的讲话作为代社论在头版头条全文发表,周恩来亲书标题《悼张淮南先生》。

  张冲成了国共两党共同沉痛悼念的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

  数十年辛酸已释然

  噩耗传来,正在读高中的张雪梅与胞兄张炎急往重庆奔丧,可是张雪梅途中染病,不得不半路返回。

  对于父亲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作为,张雪梅并不了解,她真切感受到的是父亲给母亲造成的辛酸和痛苦。接触到进步书籍和先进思想的张雪梅,在1944年高中毕业、温州沦陷之后开始寻找共产党组织。一天她向小学时代的老师金强袒露心迹:“我想找共产党。”金强深信自己的学生,坦然相告:“我就是共产党员,我可以介绍你参加革命。”在老师家里,她第一次认识了中共乐清县委委员周丕振,第二次认识了县委书记邱清华,并很快被革命队伍接纳,后成为永乐人民抗日自卫游击总队的一名女游击队员。张雪梅身材苗条,脸庞秀丽,腰间佩一支手枪,显得英姿飒爽。

  两年后张雪梅到乐清中心县委当秘书,与时任县委书记的邱清华得以朝夕相处,相知相恋。1947年初,两人在一个小山村举行俭朴婚礼,从此两位从敌对营垒反叛出来的革命者相濡以沫,一同为新中国的诞生和建设出生入死,鞠躬尽瘁。

  1949年5月温州和平解放,邱清华担任温州地委常委、副专员、专员,后任浙江省农业机械厅厅长、省重工业厅副厅长、浙江大学副校长、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政协副主席。现在过着离休生活的邱清华,虽然患有冠心病,得过脑溢血,装了心脏起搏器,但87岁的邱老依然可以倚杖而行。

  而年轻时身体强壮的张雪梅,由于长期在报社上夜班,昼夜颠倒,身体日渐衰弱。她记着父亲的教诲,“不读荒诞之小说,不作无谓之文章”,为办好报纸呕心沥血。1969年桐庐分水洪灾,她一次捐出相当于一个大学毕业生一年的工资给灾区。上世纪60年代初,行政14级的张雪梅本可提升进入“高干行列”,但她执意谦让给了别人。“文革”后她作为《浙江日报》分管人事的党委副书记、副总编,又一次把增加工资的机会让出,一时传为佳话。她手提小饭盒自带午饭、多年步行上班的身影,深深烙在人们心间。

  张雪梅的哥哥张炎在参加父亲的追悼会后留在重庆工作,解放后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下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后随王震部队入疆,逝于新疆。

  暂厝重庆郊区的张冲灵柩,原本打算抗战胜利后迁回原籍安葬,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才得以魂归故里,被安葬在乐清琯头村狮子山上。一墓三穴,中为张冲,两侧为结发妻高志骧和第三位夫人余文之穴。高志骧83岁去世,身在台湾的余文得知中央统战部同意为张冲建墓立碑的消息,特寄款4万元,希望死后与至爱葬在一起,张家如其所愿。坟茔那高大墓碑上镌刻周恩来的墨迹“张淮南先生”和书法家冯增荣续补的“之墓”两字。1995年5月12日,张冲先生骨灰移葬仪式隆重举行,浙江省和温州市的领导及张家亲属友人500多人参加了仪式。

  张雪梅和邱清华百感交集,双双在墓前鞠躬留影。这真是:同忆尊亲,千百声哭泣难诉尽;解密历史,数十载辛酸已释然。

  (作者系浙江日报原副总编辑)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往事 00007 张冲女儿忆父亲 2007-11-9 64DEE74145EA4AEE4825738B000DF34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