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普通农民、74岁的老人、有着49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从1956年开始,坚持不懈记生活日记,横跨半个多世纪,共记了110本。
党十七大刚刚闭幕,笔者找到衢州市衢江区大洲镇五十埂村吴高海的家。老吴穿着半新的中山装,衣领扣得严严实实的,迎着我们进了他的家。客厅的八仙桌上摆着当天的《衢州日报》,边上还放着本子。“上面有一些国家新的政策,我在家里学习一下。”老吴笑着引大家入座,门口骑摩托的邮递员送来了当天的《浙江日报》,老吴特意叮嘱:这几天的报纸很要紧的,不要给我弄丢了。
提到日记本,老吴响亮地回答说:“一共有110本。”说完,老吴从楼上搬下来两大捆扎得整整齐齐的本子,发黄的封面已辨不出年代。
游山玩水观祖国变化
笔者随手挑了一本,日记封面上写着“第106本”。老吴介绍,这是他专门用来记录旅游的。退休后,老吴每年都要外出旅游,他想多看看祖国的变化。
“2007年4月19月至29日去拉萨,总共开销1354元。”老吴相告,这次拉萨之行,是他最难忘的一次旅游。去拉萨一直是他的一个心愿,青藏铁路开通后,老吴就打定主意,要坐着火车去雪域高原看看。临行之前,老吴还特意作了一次健康检查。在拉萨景点买门票时,规定价格是100多元。见74岁的老人独自一人上拉萨,景点工作人员还破例给老吴打了折。
记录过去和今天的日子
1959年老吴担任水库管理工作。日记中记载,根据水利部门的安排,老吴当年参加了地区水利局组织的水利知识培训,衢县共派出3人,另外两位是水利局的工作人员。全地区培训考试90分以上的只有10人,老吴是其中之一。
考试之后水利局还想把老吴招干进机关,但是心里装着村民的老吴,要把自己学到的水利知识运用到村里的农业生产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民种田主要靠天,水利管理直接关系到当地农民的收成,那时候吃不饱是常有的事。老吴回忆说,当年村里出了位县粮食局局长,但母亲到年底了还要欠人家的粮。“那个年代,日子苦啊。”
现在的五十埂村除了种田,还有更多的经济收入,原来的荒山上种满了橘子、桃子、李子等经济植物。老吴以自己为例,他儿子是村里信用服务站的工作人员,还兼了太平洋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儿媳妇在附近的一家服装厂做工,家里还有田和山,全家的收入不错。“现在的日子是越过越舒心。”
富民政策使农村变了样
1974年的记录:全村180户,共有人口843人,劳动力289人。全村共有耕地910亩,杉木林地374亩,油茶地500亩,全村的工业生产总值11万多元。
1986年的记录:全村人口932人。村砖瓦厂承包款18万元,年底砖瓦厂职工每人发了775元奖金。村里创办了集体砖瓦厂,使全村的经济出现很大的增长,五十埂村成了衢县的经济强村。
1994年的记录:全村人口达950人,村民平均收入1171元,全村工业总产值1396万元。21家企业的利润达80万元。老吴说,这一年有的人办起了工厂,有的走出村子外出经商。这一年的变化是最大的,崭新的楼房开始出现,村庄变得漂亮了。
老吴说,他特别关心村里的经济生活,老百姓生活条件的变化最能反映国家政策的好坏。这50多年来,村里的变化太大了,他们村是区里的文明小康示范村。从日记里可以看到村里的变化,凡是村里重要的事,他会用红纸条在日记本上作个记号。当村支书多年,老吴对村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前些日子,镇里配合区文化馆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老吴也被邀请参加当普查员,这又让他忙上了。要不是事先电话预约,白天根本就见不着他的人,为政府办事老吴可积极了。
祝建辉 龚诚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