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学苑
3  4  
PDF 版
· 越学越有劲儿
· 英语角
· 谈《泊秦淮》的朦胧美
· 下城老人爱上电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谈《泊秦淮》的朦胧美
杨传坤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夜泊金陵秦淮的吊古之作。在诗的开篇,作者让人看到的是淡淡的轻烟,茫茫的夜色,沉沉的暮霭笼罩下的繁华古都金陵的歌楼酒馆。其中的“烟”、“水”、“月”、“纱”、“夜”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恬静美。“泊秦淮”、“近酒家”则写出了古都金陵的繁盛、奢华景象。一个“寒”字却给这浮华景象抹上了一笔暗淡的色调,使人不由得产生一缕隐隐的愁思。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借夜闻歌女隔江吟唱亡国之音来暗嘲权贵们醉生梦死,沉醉于轻歌曼舞,而不顾国邦的安危,人民的死活,叹息他们昏愚误国,将重蹈陈后主的覆辙。

  从阅读美学的角度来讲,《泊秦淮》最大的审美特征是诗歌从多方面产生的朦胧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景色形象的设置和景色描绘产生的朦胧美效果。诗歌从“烟”字开头,一开始就写轻烟、月色,这给诗歌描绘的形象和画面蒙上了一层薄纱,罩上了一层迷离的光彩,仿佛精美的舞台布景前边有意掩了一挂半透明的轻幔。其次,是空间距离的巧妙安排所产生的朦胧效果。由于作者的游船泊在酒楼对岸,“玉树后庭花”的歌声是隔江飘来的,作者听到的曲调便只能是时高时低,时断时续,若有若无,飘忽不定,这种飘扬之声越过桨声灯影的秦淮水面,岂不是一种优美的朦胧之调吗?再次,是蕴含的诗意,委婉的语调产生的朦胧美效果。诗的前两句表面上好象是描绘秦淮江月旖丽朦胧的景色和古都金陵的繁华景象,而实则与当时国势岌岌可危、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局面形成鲜明的对照,怨讽之音在弦外。后两句似怨商女,实讥权贵,真意欲含似露,言虽已尽,却意味深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学苑 00004 谈《泊秦淮》的朦胧美 2007-9-28 浙江老年报000042007-09-280000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