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情感
3  4  
PDF 版
· 一颗红印章
· 战友情深
· 杭州小巷
· 教中老年人如何选蜂胶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9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杭州小巷
周英红
  我曾经居住的小巷以杨绫子命名,据查考,是因为小巷内原居住着许多用手工作坊摇丝织绫罗的手工业者。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们还能看到那些临街的许多住户家中,在一个四方的底盘上插着如手指粗细的四根竹竿,上面缠着丝,然后用手将丝摇在一个绽子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后来这些人大多进了丝织厂吧。这大概就是最早的杭州丝绸生产地。

  不长的小巷里有好几个大墙门,以前墙门里居住的大多是大户人家,房子结构也十分雅致而富有特色。后来被改造后的墙门里都能住十几户甚至二十几户人家,原先却是一家的私房,可见这房的原主人一定是大户人家。我们26号墙门的二扇大墙门就不一般,绝对不会逊色于大宅门的大门,只是它不是红色的,而是黑色的,更见其庄重。晚上大门一关,门栓一栓,任凭什么人也休想进来,因此我们从来没听说过我们墙门里有哪家失窃过。关墙门是一家家轮的,轮到谁家就要开关一星期门,晚上6点先将大门关上,开一扇小门,到晚9点左右小门也要去锁上。第二天早上6点多将二扇大门打开。一星期后将大门钥匙交给下一家。那时的人们很少有夜生活,9点前都早早回家休息了,要是真要晚点回来,那必须事先和轮着关门的那户说好,由他最后关门。

  小巷的房屋都是清一色的砖木结构,典型的南方建筑,别致而典雅,反映出当时杭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文化修养和生活环境。这样的小巷在当时的杭州比比皆是。上世纪80年代,在旧城改造计划中,两边的建筑被拆毁了,代之以宽广马路,一幢幢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每当夜深人静,听着马路上那一辆接着一辆刷刷开过的汽车,我真有点为小巷的消失难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情感 00007 杭州小巷 周英红 2007-9-26 浙江老年报000072007-09-2600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