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1951年夏季,宁海县的一项水利工程——车岙港围海工程上马了。每天有上千工人在工地上作业。当时,国民党军队还经常对东南沿海一带进行扰乱。为了防止敌人来侵犯,保卫围海工程顺利进行,县里组建了一支守海防大队,驻扎在重要关口,我也有幸成了海防大队的一员。
记得那天我们这支队伍从城关武装部出发,跨越白桥岭经亭头、苔芳,到达毛屿村,天渐渐暗下来了,我们就住在毛屿岗山上的一幢红油漆屋柱的楼房里。当夜12点左右,我和一位同志值班站岗放哨,同我一起站岗的那位同志,不知是一天旅途疲劳打盹,还是其他原因,他手中的枪忽然走火了,枪弹从我头顶飞过,我的头感觉被烫了一下,亏得我是光头,否则头发全被烧着了,假如他的枪口再低几厘米,我就上黄泉路了。枪声震动了已经入睡的全体同志,他们以为敌人来偷袭了,到达之后才知道是枪走火了,急忙把我俩换下岗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坐船渡过毛屿渡,走了两个多小时,又坐船渡过沥头渡,傍晚时才到达了目的地——潘殿头村。次日一早我们去察看地形,守防的地方就是现在伍山石窟右边山上的大岩石旁。
那时,一天派一个班值班放哨,每一岗两个人轮流站岗,其他同志睡在岩石边。执勤时,最使人难受的是山蚊子咬人,那时,既无蚊帐又没有驱蚊药水,只得任它叮咬。
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很差,每人自带一支步枪,几十发子弹,最好的是三八式步枪,大部分是汉阳造的套筒步枪,只有一颗子弹可上膛,打一枪上一颗子弹,除此之外,县武装部还给我们配备了一门小钢炮,炮管长约40厘米,据说射程最远一千米。有一次,指导员教我们小钢炮实弹射击,当炮弹放进炮筒里时,炮弹没有射出去,在炮筒里直冒烟,指导员眼疾手快,端起炮管往外一倒,同时叫大家卧倒,炮弹在岩石下的海滩涂爆炸了,当时大家惊呆了,吓出一身汗,幸亏指导员动作快,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伍山石窟变成了旅游胜地,当年守海防的大岩石下,建起了伍山石窟景点的新大门,海涂变成了良田。半个世纪的变迁,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守海防的日子,成了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