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看到报纸上刊登“中国原子城地下指挥中心开放”的图片,我们夫妇俩欣喜万分,这是我们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呀!这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诞生地。当年因保密程度非常高,几乎与世隔绝。随着岁月流逝,今天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当年,为了同一个目标,我与丈夫老杨从不同地方走到一起,又为了同一个神圣事业,我与他相识、相恋,在艰苦环境中共同奋斗了18年。刻有“金银滩”三个字的巨大石碑,是我们人生的里程碑。
当年,我和老杨大学毕业后,学校领导对我们说是分到机密单位。报到后第一堂课是保密教育,那时才知道我们是经过三代严格政治审查后挑选来的,我们将进入非常机密的单位,这里需要一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志青年,我们将肩负国家重任,必须严格遵守保密纪律。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锻炼后,每人发了四大件,即棉大衣、棉帽、棉皮鞋和垫在床上用的牛毛毡,然后,坐上专列向青藏高原的西北方向进发,来到我们将要工作和生活的地方——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
基地位于青海省海北洲海晏县境内、青海湖以东的金银滩草原上。为了保密,它对外的名称是青海国营机械厂(也称221厂)青海矿区。这里进出都必须持通行证,层层设卡。实验楼、车间都有武装战士守卫,各厂有各厂的通行证,不同车间有不同证件,分厂、车间、楼号都用代号。需到其他工号办事,必须到保卫科办理临时通行证。
221厂在海拔3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只有0.2—3摄氏度,大部分时间都冰雪不化,5月份还会下雪,狂风加上高原缺氧,使人每走一步都气喘吁吁的,恶劣的环境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物资紧张,但任何困难都压不倒信心百倍的中国科研人员。我们在一无资料、二无图纸的情况下,靠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攻克一道道难关。
有了理论还需实践。在草原上有一座雕堡状的建筑物,墙体是一米多厚的混凝土,外层包有5厘米厚钢板,它是用来测原子弹冲击波的。科研人员顶着寒风在这里作一次次不同功率的爆破试验,有了这里的成功,才能够有罗布泊震惊世界的巨响。
记得一次老杨所在科室为完成任务,日夜奋战在实验室,一个多月没有离开实验楼,除了食堂送来三顿饭菜,他们饿了就喝点水,吃点干馒头片,困了就和衣在板凳上打个盹。老杨和他的同事们多次乘着专列,穿过茫茫戈壁沙漠和传说中的火焰山,在娇阳如火、荒无人烟的沙漠中,去完成爆炸后现场的测试任务。由于当时条件极差,科技人员身上只戴一支放射线剂量笔,随时可以知道对人体的辐射量。有一次老杨所带的测试笔已满刻度,已无法计算所受放射线到底超出多少倍,领导决定马上离开场地,但老杨当时也顾不上这些,只想着完成任务再说。等从试验场地回来,到医院验血,白血球急速下降,各级领导都很关心,从营养到保健、休息、疗养,一一作了安排。
翻开箱底,核工业部颁发的“为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做出贡献的荣誉证书”及“纪念章”依然闪闪发光。回想当年在深山与高原之间奔波,从青海湖旁到天山脚下的沙漠,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虽然非常艰苦,但为国防建设作了自己的贡献,实现了自身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