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特殊的战斗,发生在50多年前抗美援朝时的朝鲜战场。
1951年3月中旬的一个深夜,我们第九兵团司令部电讯队二台的全体人员,乘坐一辆十轮大卡车,跟在高炮部队3辆拉着高射炮的牵引车后面,由北向南,朝指定的位置行进。
刚驶过一道山梁,转入一段开阔地带,突然传来监督岗哨兵发出的一连串示警枪声,警告有敌机空袭。正在急驶的几辆车,立即关灯减速,拉开了距离。隐藏在公路两边山沟里的特务,趁机对空不断发射信号弹,盘旋在夜空的敌机一边扔炸弹、扫射机枪炮,一边投下一个接一个的照明弹,把公路和两边的山野照得如同白昼。借着照明弹的光亮,驶在最后的我们这辆卡车迅速后退到山梁边。就在此时,公路上最前边的一辆牵引车中弹起火,堵住了前进的道路。熊熊火光立刻引来好几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和扫射,霎时间,战火纷飞、硝烟弥漫,情况万分危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还击,高射炮的指挥员当机立断命令各炮手,在公路上摆开阵势,各就各位就地投入战斗。高射炮的炮手各自瞄准敌机机翼两侧的红绿指示灯开炮。很快,一架敌机被击中,发出悲鸣,像团火球坠落山谷之中。敌机飞行员遭到我军高射炮出其意料的猛烈还击,各自仓煌逃了。
因为担心敌机再来进行报复性的狂轰滥炸,上级命令大家迅速下车,三五人一组分散到公路左边的山谷中隐蔽,待高射炮车安全转移之后,以一长两短哨声为号,集中登车出发。
我同队里年纪最小的见习报务员沈霞芳跟在班长董大勇身后,下了车,刚登上山,还没走几步,突然,“哗啦”一声,走在前边的董班长一拉枪栓,枪口直指10多米外的一个小土墩。我一颗心顿时提到嗓子眼,似乎连呼吸也停止了。正在我张惶不解之际,土墩后边颤巍巍钻出一个人来,他高举双手,操着生硬的汉语:“我投降,优待俘虏,缴枪不杀!”借着照明弹的余光,模糊地看出那是个身着白色朝鲜民族服装,长满络腮胡须的中年男子,左手还捏着一把枪管粗而长的信号枪。
原来他是个潜伏特务,他误以为我们上山分散隐蔽是发现了他特地进行搜捕的,全台人员闻讯迅速集中到一起,台长派通讯员小孟和摇机班长把特务押解到高炮部总队送交有关机关审讯。大家无不为在这次特殊的战斗中又获得一份意外的“战利品”而欢呼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