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7月25日上午,两个青年急匆匆地沿着陡峭的山道向牯岭山城攀登,其中一位便是后来成为中国文坛巨匠的茅盾。
他俩一登上山城,便发现气氛不对,荷枪实弹的军警对来往行人盘查极严。为了安全起见,他俩决定下榻档次较高的庐山的牯岭饭店。
牯岭饭店为英国人伊文思1918年所建,是一栋体积较大的公寓式别墅,条件在牯岭属一流。茅盾原只准备在别墅住一晚,没想到竟住了近20天,这一住对他的一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一次上庐山的茅盾并不是来旅游的,而是负有中共地下党的重要使命。他接到党的指示,携带二千元支票火速赶往九江,然后去南昌。
7月25日清晨,茅盾乘船抵达九江,准备由此转乘火车去南昌。一下船,他就感到气氛异常,岗哨林立,到处是荷枪实弹的军人。茅盾来到接头地点,见到了中共领导人谭平山和董必武。他们对他说,张发奎的部队已控制了南浔铁路线,听说去南昌的火车已不通了。你马上去火车站看看,能买到票就去南昌,去不了就走上海。我们也即将转移,你不用再到这里来了。茅盾听后,火速赶往火车站,但为时已晚,客车票已停售。正在茅盾一筹莫展时,巧遇一位也奉命赶往南昌的熟人,他说可经庐山翻山去南昌,昨天郭沫若、恽代英也取道庐山去南昌。两人当即乘车赶往莲花洞,然后急速步行上山,于下午三时到达牯岭,住进牯岭饭店。
两人放下行李,便匆忙出门打听消息,正好碰到了时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的夏曦。夏曦告诉他们,下山去南昌的小道盘查极严,严禁可疑分子通过,风险极大,劝他们返回九江。那位同行者当即决定退房返回九江。茅盾想到党组织的指令,身上还带有经费,决定还是留住一晚,明天再想办法,看能否去南昌。
第二天上午,夏曦来告诉茅盾,去南昌的小道已被封死,只能返回九江了。茅盾万般无奈,准备吃了中饭下山。不想吃过中饭不久,他突然腹中巨痛,狂泻不止,根本无法行走,晚上又发起高烧来。茅盾不敢去看医生,只请饭店服务生买些消炎药来吃,折腾了5、6天,才感觉好些。8月初的一天,他从服务生的议论中得知南昌起义爆发。茅盾这才明白,党组织派他携带经费去南昌,是要他参加南昌起义,没想到却被阻于九江。
茅盾撑着病体上街,在街上碰到汉口的一位地下女党员范志超。她一见茅盾便大惊失色,说汪精卫、于右任、张发奎、黄祺翔等人正在庐山开会,商讨围剿南昌起义部队事宜。他们都认识你,知道你的真实身份。你赶快回饭店,千万不可抛头露面,免得出意外。一有机会,我会安排你下山。茅盾只好整天待在客房里,饭菜都由服务生端到房间来。他实在闲得没事,就翻译一点随身携带的英文书籍。直到8月中旬的一天,风声稍稍有些平息,范志超才将去上海的船票送到茅盾手中。茅盾即刻乔装下山,去了上海。
到上海后,茅盾失掉了与党组织的一切联系,只有蛰伏在家中。他一面照顾病中的妻子,一面仔细思考这几年的经历,将这几年大革命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思潮写成长篇小说《幻灭》,并第一次署上了“矛盾”的笔名。《小说月刊》的编辑叶圣陶极为欣赏《幻灭》,但认为“矛盾”这个笔名不妥,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名,不如在“矛”字上加个草字头,改为“茅盾”。茅盾接受了叶圣陶的建议,以后一直沿用“茅盾”这个笔名,以至真名“沈雁冰”都鲜为人知。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茅盾由上海到了长沙。翌年二月,又来到武汉,见到了老朋友周恩来。经周恩来安排,茅盾在汉口为中共筹划、创办党内刊物《文艺阵地》。1940年,茅盾赴延安访问,当面向毛泽东细述当年被阻庐山、未能参加南昌起义、和党失去联系的事,要求尽快恢复组织关系。经中央考虑,建议茅盾最好还是暂且以党外民主人士身份为党工作,这样对党的事业更为有利。茅盾接受了中央的建议,此后再未向中共提出恢复党籍的请求。直到1981年3月中旬的一天,已是弥留之际的85岁的茅盾在口述给中共中央的一封信中,郑重提出了恢复党籍的要求。经中央批准,在茅盾的追悼会上正式宣布恢复茅盾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1959年6月,时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到庐山疗养近一个月。他两次来到1927年他下榻的原牯岭饭店,在楼房旁小花园的八角亭里默默地坐了很久很久。如果32年前,他没有受阻九江、庐山,赶上了南昌起义,那结果又会是怎么样呢?
1961年夏季,庐山再次留下了茅盾的足迹。 贺 伟
(作者系江西省庐山管理局社科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