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人物
3  4  
PDF 版
· 是谁最早提出建杭州湾跨海大桥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7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是谁最早提出建杭州湾跨海大桥
记 者 蒋 勇 通讯员 李 稳
  6月26日,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全线贯通。大桥全长36公里,成为目前世界上已建成的最长的跨海大桥。一桥飞架杭州湾,是谁先提出这个天方夜谭式的大胆设想,是谁为之奔走呼吁的?让我们一一走近他们。

  傅涌廷——杭州湾基础资料搜集先行者

  傅涌廷今年74岁。上世纪50年代,他在浙江省供销社做采购工作,慈溪产棉花,嘉兴产蚕丝,所以他经常往返两地。南北两岸隔海相望,直线距离不过50公里,但是他开着机动三轮车,一大早从慈溪出发,到嘉兴通常已过了吃夜饭的时间了。

  1984年,傅涌廷调到慈溪经委工作,经常接待外宾考察。当时从上海到慈溪,无论从陆路经329国道绕道杭嘉,还是走海路经宁波转道上海,均费时10小时以上。一次几名意大利客商到慈溪来,接到客人后,傅涌廷首先听到的是抱怨:“我从罗马到上海只需要12个小时,从上海到慈溪竟然也花了12个小时。”最后生意当然没谈成。“如果有座桥就好了。”傅涌廷想。

  1986年,傅涌廷调到慈溪市计委当主任。第二年,市领导交给他一个任务:想个法子,缩短与上海的距离。他马上组织考察,亲自坐着小船,花了两天时间,到对岸的嘉兴乍浦和上海金山仔细地查看了一遍。架桥远水解不了近渴,还是要想船的法子。南岸有10多公里滩涂,潮来淹没,潮落显露,常规的定期航班肯定不行。他们想到了气垫船,这种船可以水陆两用,非常适合。1990年,50座气垫船开通了,从慈溪的庵东到达嘉兴乍浦只要45分钟到1个小时。但还是不方便,先要坐车到码头,再坐船到对岸,再弃船坐车去上海,有时候碰到刮大风,船开不了,到了岸边只好又折返回去。长久之计还是要造桥。

  1994年,宁波市决定研究建杭州湾通道的可行性,在市计委、市交委和慈溪市抽调力量。虽然已经退休,傅涌廷还是爽快地答应负责慈溪工作组工作,为实现自己的心愿贡献力量。从那时起,这里的每一条小路、每一处河道无不留下他的身影,两岸的地形地貌基本熟悉了,掌握了北岸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对海水特性也有了一定了解。

  10多年来,国内外专家来了700余位,傅涌廷接触过的就达300余位。这不是简单的送往迎来,在专家来之前,他得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来时,得陪他们过滩涂、上海面,做他们的向导,配合他们工作;而专家回去之后,老傅又得连日赶夜整理大量的资料上报领导。这些年来,他的头发更白了,眼更花了,腰背更痛了,然而这位杭州湾跨海大桥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慈溪与上海的陆上交通由原来的3.5小时缩短为1.5小时。“我明年可以随时到上海亲戚家吃午饭了。”这位大桥工程指挥部顾问有很多亲戚在上海,他期待着明年大桥的通车。

  卢军——杭州湾大桥理论先行者

  《建设宁波-上海杭州湾交通通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是目前所有关于杭州湾大桥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也是卢军五篇关于杭州湾通道论文的第一篇。今年74岁的卢军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研究员。

  1987年,他当时还是宁波市计委综合处的一名副处长,接待了一名来宁波考察的日本客商。当时从上海到宁波只有一趟快车,晚上11点发车,早上8点到宁波,还没有软座。这名日商到了宁波,对卢军说:“这趟车9点就回上海,我不下车了,呆会儿坐车回去,宁波的投资环境我已经考察过了。”因为路远,一笔投资泡了汤。

  搞宏观经济研究的卢军开始反思,中央当时对宁波的扶持力度相当大,为什么招商引资比不过苏州等城市?根据他了解到的数据,上世纪90年代初,到宁波落户的外企只有苏州的四分之一。其实其他条件都差不多,只不过宁波有一个弱点,距上海太远。特别是新加坡客商在考察了宁波后,最后还是选择苏州建工业园区的事情,给他很大的触动:必须想办法拉近与上海的距离,才能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世界级特大型国际都市圈。

  1992年春节之后,卢军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到杭州湾沿岸调研,对比了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完成了《建设宁波-上海杭州湾交通通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这篇论文。当时有人认为他的想法是天方夜谭,但是两年之后,宁波人就在架设通道方面达成了共识。

  “现在看来,当初的心血完全值得。当时是建跨海大桥还是海底隧道,并没有明确,只是杭州湾大通道。”卢老回忆起往事马上来了兴致。

  卢老每年都会去一次杭州湾跨海大桥建设工地。2003年,大桥开工时,卢老作为专家顾问参加了大桥的开工典礼。展望即将到来的2008年,他说:“如果有条件的话,我希望能参加通车典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徐观清、钱国本等——杭州湾大桥提(议)案先行者

  “我的提案终于成了现实。”听到杭州湾大桥合龙贯通消息,宁波市最早的提案人、十届宁波市政协委员徐观清高兴地说。

  1994年2月17日,政协委员徐观清在宁波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拟建宁波至上海跨越钱塘江(杭州湾)大桥的建议”提案,其中明确建议“杭州湾大桥桥址可选择在慈溪庵东至平湖乍浦西端”。

  当时徐观清在宁波市交通委工作,正在编制宁波市交通路网规划,请交通部的专家提意见。北京专家提了三条,其中一条是“要增强与上海的连接”。怎么连接?作为政协委员,1994年他就提交了这份提案,之后他也一直在关注着大桥的建设,如今终于梦想成真。

  与徐观清想到一块儿的,还有慈溪市的人大代表钱国本等人。

  1994年2月18日,在宁波市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钱国本等10余位慈溪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杭州湾大桥选址问题”的议案,议案中第一次提出要跨海建桥直通上海的构想,并选好了桥址,就在慈溪庵东镇西三一带(离现在的南岸桥址非常近)。慈溪代表团团长、当时的慈溪市委书记汤黎路向主席团领导分别作了重点汇报。

  也是在那年,跨海大桥被正式提到宁波市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两会”后,宁波成立了杭州湾大桥前期工作领导小组。数月后,宁波市政府开始委托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公司开展杭州湾交通通道项目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6年3月提交了研究报告。大桥建设,自此拉开大幕。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人物 00003 是谁最早提出建杭州湾跨海大桥 2007-7-6 48256F6C002025684825730C002E2C8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