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情感
3  4  
PDF 版
· 我为彭老总站过岗
· 不忘苦难岁月 珍惜幸福生活
· 我们为祖国找石油
· 家有珍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6月2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我们为祖国找石油
蒋希宁 杨小法
  1953年6月,我们200名青年告别了“水满清江花满山”的江南水乡,奔赴大西北,在“终日风与雪,连天沙与山”的戈壁大漠一干就是四五十年,为寻找石油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

  50多年前,温州地区为发展教育事业,从全地区挑选了350名品学兼优的学生,集中在温州师范学校学习,培养小学骨干教师。正当即将走上教师岗位时,中央为了加快寻找石油,争取早日摆脱贫油的被动局面,决定组建一支寻找石油的先锋队——石油测量队,要求从人杰地灵的浙江挑选200名优秀青年,从事石油勘测工作。省和温州地区的领导部门决定从我们这批青年中挑选出一部分,输送到西北地区从事石油建设。

  经过动员、报名、组织审定,第三天我们毅然出发。在西安石油院校,我们经过短短八个月的学习和实习,完成了三年的专业课程,初步掌握了测绘技术。

  1954年3月,我们这支年轻的充满激情的队伍就开始向石油探区进军,我们的决心是“要让沙漠变油石,给荒野带来春天”、“哪里艰苦哪安家”。我们奔赴柴达木盆地、准葛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克拉玛依独山子、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足迹遍及新疆、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内蒙等省区。

  在西北大漠里测量,困难很大,沙漠气候变化无常,出太阳时酷热,有时气温高达三四十摄氏度,而夜晚气温降至零下三四十摄氏度。水是生命之源,江南水乡人从来不会对用水精打细算。而大西北的水是最珍贵的,靠骆驼运来一点水,每天只能分到一小水壶,刷牙、洗脸、喝水都在里面,因此有时只能喝一点混水、咸水、苦水,有时几个月不洗澡、不刷牙、不理发,更谈不上换衣服。我们的流动之家有时在荒原、有时在深谷、有时在雪山,住的是帐篷,吃的是干粮,大风起时帐篷刮跑了,就只能在沙漠中挖个坑,露天睡觉。遇到杂草丛生的沼泽地,蚊子、牛虻成群,赶也赶不掉。

  经多年奋战,踏遍西北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盼望经自己测量过的大地,将来有黑色金子从地壳里喷射出来。后来,克拉玛依油田、冷湖油田、大庆油田等先后投产,我们感到莫大的欣慰。

  玉门油田管理局为了发挥妇女在油田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决定建立一支由32名队员组成的女子石油测量队。女子测量队的艰苦创业精神,经《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等媒体向全国介绍后,引起轰动,不断收到朝鲜前线志愿军、海防前线解放军、工人、学生、干部、少先队员的慰问信,她们是新中国妇女的骄傲、青年一代的“青春偶像”……作家、记者蜂涌而至,竞相报道,前苏联《真理报》、《星火》杂志也刊登介绍她们事迹的文章和照片。

  这批石油战线上的尖兵,开始都在西北工作,后来国家油田建设在全国铺开,我们像一颗颗种子撒向全国各地,在各地生根、开花、结果。我们这批来自江南的年轻人先后在大庆、华北、中原、青海、广西、广东油田工作,继续为祖国的石油事业而努力工作。

  现在,这批当年的年轻人,都已成为七十岁上下的老爷爷、老奶奶,大家对自己在人生的征途上为国拼搏引以为豪。我们说:“青春无悔!我们的奋斗无愧于祖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故乡!”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情感 00007 我们为祖国找石油 蒋希宁 杨小法 2007-6-27 48256F6C00202568482573020028BC4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