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起我先后进几所老年大学学习摄影,至今已有十年。这是充实退休生活、强身健体的十年,也是苦乐与共、苦中得乐的十年。
学摄影很辛苦,对我这个年轻时从未摸过相机的“摄盲”来说,更是如此。自从学习摄影之后,我便长期订阅《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和《照相机》杂志,先后购买了20多本摄影书籍,摘记了10多万字的摄影要领和心得,从理论上充实自己。同时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类摄影讲座,常带着摄影难点和新创作的照片请老师和行家讲解、点评,吸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知识。这样学习摄影虽然苦一些累一些,但颇有成效,有利于充实新知识、新技艺、新经验,有利于摄影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理解和积累,有利于老年人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的记忆。
由于摄影是一门观察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艺术,在创作中必须勤观察、勤思考、勤跑腿、勤动手。采风途中要背着六、七公斤重的摄影器材,拍摄时要手脚联动,心脑并用,或站或蹲或弯腰忙个不停。摄影创作的最佳光影效果,一般都在清晨和傍晚,早出晚归之苦,不言自明。我为创作一幅《西湖朝霞》,历经三夏,先后18次拍摄才获得成功。每次清晨4点起床,4点半赶到拍摄点,架好相机,苦等朝霞满天的美景出现。因为理想和朝霞是可遇不可求的,欲得一幅满意之作,必须倾情投入,寻找机会。在多数情况下,往往需要一次两次,甚至多次才会拍到一幅满意的作品;一年两年,甚至多年才能实现瞬间成永恒。我喜爱拍荷,而荷花的生长特性是天气越热,开花越盛,花色越艳,这才能出作品。连续三年盛夏,我每年拍荷少则30多天,多则40余天,几乎每天清晨6点左右赶到上天竺或汽车西站附近的荷花基地,一拍就是二三个小时,累得汗流浃背。我家住在鼓楼附近,离荷花基地的路程约10余公里,按每天去基地拍摄往返23公里计,则每年拍花骑电动自行车的路程多达800多公里,三年间相当于从杭州到上海打两个来回。
有人见我学摄影这么苦,便问我怎么能坚持下来。其实他们不知道摄影给人带来的乐趣。深入到生活中去洞察美、创作美,并把它定格下来,储存起来,宣传出去,这其中蕴藏着无穷乐趣。如每年拍荷,几乎天天置身于宛若繁星的荷花园中,欣赏着荷花的倩影,沐浴着荷花的清香,尤其是观看到花蕾孕育、绽蕾而出、花朵盛开、果实丰硕的全过程,令人心旷神怡。拍了几幅令自己满意的作品,自然是反复欣赏、自我陶醉,犹如一位母亲对待十月怀胎而诞生的婴儿那样,倍加呵护。十年间,我的摄影作品参加全国和省市影赛,共获大小摄影奖项40多个。尤其是一幅夜影作品《人间天堂》入选赴韩国参展,另一幅《黄龙吐翠》被西湖博物馆选为西湖经典风光照片,列为《西湖新十景》之一。大凡影展获奖、作品发表、文章见报和举办“个展”,我总会乐一阵。
我还整理、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照片档案,为老伴和儿女建立影集。这是一笔重要的家庭精神财富。所有这一切,都是学摄影带来的快乐和欣慰。
(马和生,十年前退休,潜心学习摄影,现为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杭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老干部摄影协会会员、浙江老年大学摄影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