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蔡天文,一个瑞安农村孩子,考上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生,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最年轻的终身教授;次子蔡天武,由中科大少年班公派就读美国罗彻斯特大学李政道主办的CASPEA博士研究生,获激光物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高盛公司副总裁;三子蔡天师,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曾被美国圣约翰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在国内开办实业;四子蔡天润,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被美国阿肯色州立大学录取为博士生,现在上海筹备私立医院;五子蔡天君,中国科技大学硕士,现在中国建设银行工作;小女蔡天西,14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18岁考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22岁获得哈佛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学位,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最年轻的副教授。六位出色的子女证明了蔡笑晚的成功。
“父亲” 是我的事业
1962年,因为父亲去世,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从小热爱读书的蔡笑晚不得不从杭州大学退学,承担起了养家糊口的重任。蔡笑晚一边跟人学医,一边继续自学,但这样的生活让蔡笑晚觉得前途渺茫。
当蔡笑晚得知妻子怀孕之后,他忽然有了这样的念头:“多生几个孩子,把他们培养成才。”一个26岁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还未出生的孩子身上,听上去似乎有些可笑,但蔡笑晚却暗下决心:把自己的智慧、知识、追求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于是,蔡笑晚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现在的“笑晚”,寓意不能在青春年少时开怀畅笑,就要让自己笑在最晚。
立志 编织童年的梦
“从小立大志的孩子,不会满足于现状,取得成绩之后,还有更上一层楼的决心和气魄。”鼓励孩子从小立志,是蔡笑晚教子的第一步。
蔡笑晚的6个孩子都有小名,依次叫孟子、孙子、荀子、润子、曾子(后改为君子)、西子。有人说蔡笑晚给孩子取的名字狂妄,但他就是用这些不平凡的名字来激励他们从小立大志。
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的抱负是需要技巧和艺术的,蔡笑晚多年的经验是“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蔡笑晚年轻时最崇拜爱因斯坦,因为崇拜,他如饥似渴地研习相对论。孩子出生后,蔡笑晚家里到处贴有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等科学家的头像,每天给孩子们讲科学家的故事。小女儿天西5岁时就对蔡笑晚立下志向:“要当中国的居里夫人”。
早教 从数学开始
“那个年代不流行早期教育,一般人连这个词都没听说过。那时我也不知道,对第一个孩子的做法纯粹是出于追赶时间的心态。”蔡笑晚说。
蔡笑晚是从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开始孩子的早教的。他认为数学是开启孩子智力最好的手段之一。
孩子还没满月时,蔡笑晚就用手指在孩子的下巴上划一下,念“一”;孩子两三个月时,就在孩子的手心上轻轻地撸几下,并念数字。大儿子天文一岁多一点就能认识1至10的阿拉伯数字,然后是一至十的中文数字和大写数字。
在孩子3岁之前,蔡笑晚特别重视培养孩子对数字根深蒂固的认识。当时家里做饭常用的是煤球炉,每天上午都要生火,蔡笑晚让孩子打扇,一边打扇,一边念数,很快就能念熟了。天文两岁以后就能从1念到1000,然后倒数过来,从1000退到1。
天文3岁之后,蔡笑晚开始在数学训练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开头阶段让他用手指头辅助进行运算,或者用豌豆和算盘做计数工具进行计算。之后就进行比较规范的教育,让他背熟加法表,并教他排竖式。
蔡笑晚说:“幼年阶段开始的数学训练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使孩子的潜意识里埋藏着强大的数学因子,为他们日后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旅游 让孩子励志
蔡笑晚相信旅游可以让孩子增长见识,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励志教育。上世纪70年代,很多人连吃饭还是问题的时期,蔡笑晚一家就已经实施遍及全国大江南北的旅行计划了。
蔡笑晚曾利用暑假,带孩子们游览了东北三省、天津、北京等地。蔡笑晚说:“我们外出旅游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何等的广阔,祖国的河山是多么的美丽,人类的文明是如此的悠远,并借此来激励他们的志气,拓展他们的胸襟。”
最让全家人难忘的是山海关和北戴河之行。蔡笑晚在山海关城楼向孩子们讲述万里长城的故事。他告诉孩子们:万里长城是世界的八大奇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毛泽东说过“不到长城非好汉”,现在大家总算到了长城的起点,也算是个好汉、英雄。在北戴河海滨,恰逢倾盆大雨,孩子们早就背过了毛泽东的诗词《北戴河》,如今亲临其境,领略了“大雨落幽燕,白浪淘天”的壮观景色。
蔡笑晚说:“我始终认为伟大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培养出来的,只能在美的外景和崇高的意境同时具备时才得以形成。”
家教 需要技巧和艺术
有人曾经问过蔡笑晚的小女儿天西,从小这么高强度的读书学习,会不会累?女儿用了一句诗做回答:“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现在的父母总在抱怨自己的孩子逆反心理太强,不愿和父母沟通。在我看来,这是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问题。”蔡笑晚认为,要想把自己的意志转化为子女的自觉行为,需要技巧和艺术。
“记得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会儿,一天之中的清晨是我们家最热闹的时候。”蔡笑晚对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6点钟光景,蔡笑晚就开始在楼下拉二胡,二胡的声音悠悠扬扬地飘进孩子们的耳朵里。不用多久,孩子们就陆陆续续地起床。那时候,清晨广播里播放英语、日语节目,蔡笑晚就把广播声音放大,孩子们每天听,渐渐对外语产生了兴趣。后来,蔡笑晚干脆每天用外语广播节目来叫孩子们起床。
蔡笑晚家里还有个传统,6个孩子每人都有一张蔡笑晚给他们制作的“存折”。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而是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和一点一滴的进步。逢年过节,孩子们就把“存折”上的数字兑换成零花钱,挑选自己喜爱的东西。
当然,在与子女的沟通上,蔡笑晚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上世纪80年代初,《霍元甲》、《少林寺》等武侠片风靡一时。李连杰成了老四天润崇拜的偶像,他天天嚷着要练功习武,别人怎么劝他都无济于是。一天,老四郑重其事地向家人道别,独自前往河南嵩山少林寺学习正宗武术。对于儿子的决定,蔡笑晚虽然并不赞同,但他并没有阻拦儿子,而是告诉他,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要留心体察社会。老四走后,父子之间一直保持通信。终于有一天,老四在给蔡笑晚的信中写道:习武虽有用,但未来社会,还是先掌握知识要紧。老四离家一年后又重返课堂,后来考上了华西医科大学。一年的武校经历也让他获益不少,力气在班里是最大的。蔡笑晚庆幸自己当时的决定是正确的。
作为一位成功的父亲,今年66岁的蔡笑晚说,他作为“父亲”的事业还没有结束。他将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和体会撰写成书,希望能助天下父母一臂之力。
子女也非常理解父亲的一片苦心,去年,3个儿子从美国募集了100万元资金,以蔡笑晚的名义在瑞安设立了“蔡笑晚奖学助学基金”,用来帮助那些需要资助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