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是个老三届,高三那年辍学回乡,没有更好的出路,经人介绍做了名瓦匠,这一做就是十年。1977年的一个黄昏,父亲在一个工地上干活,广播里传来高考要恢复的消息,他愣了一会,然后又挥起了手中的瓦刀。
这个场景父亲后来向我提起,我问他,当时为什么要愣一下。父亲说,高考恢复对于他,未必就是个好消息,当时他的心境很复杂,甚至陷入了是否报考的挣扎之中。
父亲的家境很差,祖父母在生产队里挣工分,分得口粮维持生计。下面还有三个弟弟正在读书,而且那时父亲已经结婚,刚生下我不久。可以说,家庭全部的重担压在他一人身上,容不得他抽身而退。
就在父亲犹豫不决之时,他一位关系很好的同学来到我家,鼓励父亲和他一起去考,随身还带来了几本教材。并且说,到时候有好的复习资料,也会和他一起分享。同学鼓励的话语,如无边黑夜里流动的萤火,点燃了父亲的激情。
决定去参加当年的高考后,父亲万万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遭到一个人的坚决反对。这个人终日以泪洗面,想迫使父亲屈服。也许你已经猜到,她就是我的母亲。母亲是个没有文化的乡下女人,她不知道从哪里听说,父亲这一趟是要去省城赶考,中了状元就会返乡休妻。很显然,我的母亲那时已看了不少的社戏,对于戏中的情节烂熟于心。
父亲很无奈,只好不去理会。他每天晚上从工地上回来,来不及脱掉沾满泥浆的衣裳,就坐在木桌前捧起书本,一旁则是哇哇大哭的我,和一脸木然的母亲。父亲后来不无调侃地说,母亲那时是故意将我弄哭的,让他分心之下读不好书,也就中不了状元。
那年高考,父亲和他那位同学分在同一个考场。那个考场就成了一代人命运的交错点,父亲落榜了,那位同学则上了大学。父亲去同学家贺喜回来,暮色四合,一个人骑着单车行走在乡间田埂上,没有人看到他流下的泪水。
1997年,也就是父亲高考的20年后,恰逢我高考。我的父亲和我许多同学的父亲一样,在烈日灼人的考场外站了三天。后来我收到录取通知书,一向内敛的父亲拥住我,久久不放。那一刻我才明白,父亲对于高考,或许有着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