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义乌的中国小商品城,是义乌人创造的一个奇迹。可义乌人却说,小商品市场能发展到今天,谢高华功不可没。
谢高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义乌的县委书记。
二十多个春秋转眼逝去,如今的谢高华已是一位76岁的长者。不久前的一个春日,在衢江边的一个新建小区里,记者采访了他。
居家生活 田园相伴
这是一套很平常的公寓,如果说有何不同的话,那就是起居室外有一个很大的露天平台。这里除了摆着10多盆兰花外,还有两垅约有30多米长的花坛,里面种的是菜。这边菜花正黄,那里豆苗已绿,洋溢着春天的勃勃生机。与这景色相伴的谢高华,依旧精瘦干练,少有老态。
他行走在露台上,俯视着那些菜苗,告诉我们,这些是毛豆苗,那是毛毛菜,这些已可收获,那些正在出苗。如同老农迷恋于自己的菜园。他对土地的钟爱之情,溢于言表。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土地。所以即使住在城里,我一样要种菜。”谢高华颇有些得意地说,“喜欢这新居,除了有比较安静的环境,还有就是这个大露台。”他很自豪地说,“我种的菜,自己还吃不完。”闲时,他常常侍弄这些宝贵的土地,土地不仅给了他收获,还能给他许多过往岁月的美好回忆。
在起居室内,有着难忘岁月的痕迹:王芳、薛驹、铁瑛、许行贯等老领导的题字挂在墙上。大幅的黑白照片上,谢高华和一些人围坐田头,中间放着喝水的大碗。谢高华说,那是在建乌溪江水库的工地上。他带记者来到书房,那里有书橱和大摞的书,还有就是笔墨纸砚。他说,“忙碌了大半辈子,现在才有些闲暇时间,不外出的日子,就会在这里练练书画。”记者看到他起居室的一幅书法作品,上面是五个大字:兰为王者香。他说,自从担任了兰花协会的会长,就有心了解了许多关于兰花的知识和文化,那五个字还是孔子的原话呢。他以为,喜爱兰花,就是欣赏兰花那种甘居深山、芳香悠悠却不张扬的高洁品格。
回想当年 义乌情深
说起在义乌当县委书记的日子,谢高华记忆十分清晰。
那是1982年,改革开放之初,做生意的只有鸡毛换糖这类小贩。义乌人做鸡毛换糖小生意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割资本主义尾巴时也割过,可就是打不倒、赶不跑,为什么?因为农村穷,要吃饭,就得想方设法挣钱。开始,县里对农民的这种经商热情睁只眼闭着眼,不支持不反对。后来谢高华专门就此事调查了四五个月,这以后,对农民经商有了新的看法。本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决定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以县委的名义发文,第一次公开提出“四允许”,即“允许农民经商、允许农民进城、允许长途贩运,允许多渠道竞争”。这一来,老百姓几十年来捆在土地上的手脚放开了,大家可高兴了。1983年,县委又提出了“兴商建县”的战略。当年义乌县委在省委工作会议上作了发言,主题就是“兴商建县、振兴义乌”。县委的工作思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
谢高华说,市场放开了,老百姓真高兴。县里划出一条街允许老百姓设摊点。这条街从城里通往火车站,约有一公里长。老百姓用水泥板架个摊,就做起了生意。很快,这种小摊小铺就摆满全城,甚至直接摆到了县政府的门口。有一次省委一位分管农业的副书记来义乌,早就打电话来说到了,可就是不见人。好半天,他才进来,说车子被堵在县政府门口进不来,他是下车走进来的。前几年这位老领导还专门到义乌,要寻找当地被堵的那条路,可哪里还找得到。现在想来,那时的义乌繁荣是繁荣,可确实也乱,我们承受着不小的压力。当时义乌的生猪、红糖收不起来,直接冲击了计划经济;来自供销、商业等部门的阻力也很大。税收也有争议,后来我们实行定点收税的办法,老百姓能接受,国家税收也大幅度增加。
随着市场的发展,义乌周边地区出现了不少的专业户、专业村。开始大家也是认识不一,老百姓心存疑虑。谢高华就带领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进村入户,鼓励大家放开手脚,给老百姓吃定心丸。大陈村曾是农业学大寨典型,围着土地苦干,生活却很穷。谢高华来到村里,发现一位叫郑爱巧的妇女在家里办了个班,专门培训缝纫工。他觉得这种做法,改变了以前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能很快培养大批急需的缝纫工,肯定了她的做法。现在大陈已成为有名的衬衫之乡,那里出产的衬衣档次高、品牌多,远销世界各地。
谢高华对义乌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每年,他都会去义乌多次。虽然,小商品城的规模越来越大,义乌的领导也换了好几任,可义乌从来也没有忘记过这位功臣。年年的小商品城博览会,都会邀请他作为嘉宾。
心系老少 退而不休
1995年谢高华退休,那年他64岁。对于退休,他是这么看的:事业一代接一代,一代超过一代,相信年轻人会比我们做得更好。他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他是个好动的人,在很多时候,他跑基层,搞调研,倾听群众声音,反映社情民意。他是衢州市计生协会会长、市老龄委顾问,对于老年群体他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常说,基层有许多好的典型,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推广。
杜泽镇有个上降村,原来村风不太好,打牌赌博时有所闻。村里把老祠堂改造成老年协会的活动基地,组织老年人开展各种活动,成立了越剧队、武术队,老年人在一起唱了老戏学新戏,各种体育健身活动轮换着学。村里还成立了吊瓜协会,专门推广种植吊瓜。村里经济有了新热点,文化生活有了新亮点,村风民风大变样。如今这个村已成为文化村示范点。在谢高华的建议下,许多村到这里参观取经,许多地方都已推广了他们的做法。
衢州外出人口多,许多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的留守儿童引起社会的关注。谢高华和关工委的老同志一起,下村入户,开展调研。在妇联、共青团、关工委等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在开化县姚家村建起了衢州第一个留守儿童俱乐部。目前这种留守儿童俱乐部正在全市试点推广。
身为老年群体的一员,谢高华有许多感受:老龄机构设置不合理,敬老院五保老人的供养水平较低,养老保障覆盖面不健全等等,他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多关注老年群体,社会各界多关爱老年群体,让众多老年人拥有幸福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