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周总理关心龙井茶生产
·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来历
· 陈毅赋诗梅家坞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4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来历
何虎生
  周恩来指示

  要建革命公墓

  1949年12月的一个黄昏,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两个秘书陪同下,沿着中南海西岸散步。此时的周恩来正在考虑一个问题:战争年代环境不允许,现在成立了新中国,该给牺牲的战友和同志们找一块安静的栖身之地了。

  他随即转身吩咐秘书:“你给吴晗同志打个电话,请他明天上午到这里来一下。”

  第二天上午,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来到中南海。周恩来和吴晗拉了几句家常后,话锋一转说:“这次请你来是谈在北京建一座革命公墓的事。”

  吴晗没想到周恩来会为这事亲自找他。“你不要觉得这是小事情,这是件大事情。我们不能坐了江山就忘了打天下牺牲了的同志。不能让人家戳着脊梁骨说共产党无情无义,打下了江山就忘了本……”周恩来动了感情,起身在屋里来回踱步,不时停下来,借助手势加重语气。

  “你们在北京找块好地方,建一座公墓,把烈士们的遗骨迁进去。让我们这些活下来的人,让后代,时时不忘胜利来之不易。公墓不但作为烈士的安息地,还要成为教育后代的场所。现任的高级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一旦病故,也好有一个合适的安葬处。”

  周恩来重新回到座位坐下,说:“我想一是不要太远,交通要方便,今后群众还要去搞纪念活动;二是环境要美,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行。当然,公墓建起来后可以搞绿化,改善环境;再有就是尽量不占用农田……”

  吴晗在本上一一记下。临走时,周恩来握住吴晗的手用力晃了晃,语重心长地说:“这事就托付给你了,也算替我办的吧,一定要办好。”

  吴晗十分感动,表示一定把事情落实好。刚走到门口,听见周恩来又叫他,他回身走过去,周恩来微侧着头像是在回忆什么:“我记得大概是在1927年的11月吧,我们有一批同志在北京让张作霖给杀害了,其中就有咱们北方局负责人王荷波同志。他们的尸骨不知埋在什么地方,你们一定要设法找到,还有李大钊同志的遗骨都要找到。等公墓建好后再把遗骨迁入公墓。到时候举行个仪式,我亲自参加。”

  周恩来对战友、对同志的深情厚谊更使吴晗感到责任重大。

  踏遍京郊

  吴晗选中八宝山

  这天,北京西郊一个叫三王坟的地方,有几个人站在一块高坡上东瞅西看。他们是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政务院典礼局副局长余心清、北京市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和公墓筹备组的刘东胶、曹恩棠、王玉珉。连日来他们接连看了北京郊区许多地方,三王坟是今天跑的第三个地方了,但还是不太满意,因为在平地上建公墓不符合周恩来不占好地的要求。

  余心清手搭凉棚向北望去,见不远的山下有一片树林,影影绰绰还露出一些高大的屋顶房檐,显得挺有生机。他遥指那片树林问身旁的曹恩棠:“那是什么地方?”

  曹恩棠看了看:“噢,那山是八宝山,有房子的地方是褒忠护国祠。现在还住着不少太监,当地人都叫它太监庙。我们也去看过,地点不错,环境也挺好,就是靠在半山坡上,而且寺里住了不少太监,我们考虑搬迁工作量大,就没选它。”

  吴晗听了曹恩棠的介绍后挺感兴趣:“咱们过去看看怎么样?”

  吉普车一直开到护国祠门前,吴晗见这祠庙果然气派,庙门上一块牌匾,上刻五个金漆大字:“褒忠护国祠”,四周苍松掩映,格外僻静清幽。

  在庙旁的一口井旁,他们看到一个老太监正吃力地打水。吴晗给警卫员递个眼色,乖巧的警卫员马上领悟,过去接过老太监手中的井绳说:“老师父,我帮你打上来吧。”老太监一愣,松开了手。

  借此机会,吴晗上前和老太监攀谈起来。老太监见来人说话和气,又让当兵的帮他打水,就坐在井边的石头上将祠庙的来历娓娓道来:这褒忠护国祠是明朝永乐初年皇帝专为保护司礼太监钢铁墓赐建的。钢铁的本名叫钢炳,因他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皇上特赐名钢铁。后来钢铁和北番女将肖玉梅在这里打仗身亡,皇帝降旨将他葬在这里。这里因盛产红土、耐火土、青灰、黄浆、白土、马牙石、沙石和板石八种矿产,故称八宝山。

  “老师父,您能领我们到祠里看看吗?”刘东胶见吴晗对此地感兴趣,便提出进去看看。“这……”老太监欲言又止,似有为难之处。

  吴晗也不勉强:“师父不必为难,我们就不进去了。小张,帮师父把水挑回去。”

  老太监受宠若惊:“这样吧,趁我们住持出去了,我带你们进去看看,转一圈就出来。”

  老太监在前引路,领一行人进了寺庙。好宽敞的祠庙,院子套院子,恐怕有近百间屋子,殿堂高大结实,清静典雅。老太监引吴晗等人走进大殿,殿里光线昏暗,正中有一尊高大的塑像。“这就是钢铁的像。”老太监介绍。塑像年头长了,泥彩剥落不少,但仍不失当年威武。

  回去的路上,薛子正从后面赶上来:“两位领导,这地点我看差不多,可以定在这里吧!”

  余心清说:“我没意见,吴市长呢,也是英雄所见略同吧。”

  排除干扰

  妥善安置众太监

  护国祠的住持信修明五十多岁,长得白白胖胖。他原已娶妻并生有两个儿子。宣统年间,他十九岁时,因贪图太监在宫内优裕的生活,不顾家人劝阻,秘密净身,进宫当了太监。

  辛亥革命后,他出宫进了褒忠护国祠,1930年当上了住持,成立了恩济慈善保首会,专门收养太监。经过多年苦心经营,到解放时,祠里已有自种地52亩,合伙种地157亩,出租地269亩。太监们种菜、种果树,自食其力,赶上年成好,蔬菜和果树收入颇丰。这里如同世外桃源,太监们安居乐业,过着半封闭的生活。

  吴晗他们走后一天的上午,三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到祠里。他们自我介绍一个是市郊区工作委员会的,两个年轻人是市公墓筹备组的,接着说明来意:市政府已决定征用护国祠及其土地作为革命公墓用,此次来就是商量太监们安置问题的。信修明不由得一惊,但很快镇定下来,说:“护国祠历史悠久,历来归我们代代相传,政府要占我们的地方恐怕不妥吧?”

  来人中年长的人回答:“国家对所有土地拥有所有权,可以依法征地用于国家所需。”

  “那我们多年经营的农田、果园和这祠庙也都归政府所有?”“政府可以折价用于安置你们的生活。”“事关重大,还是允许我和大家商量商量。”

  送走客人后,信修明回到配殿坐下半天无语。胳膊拧不过大腿,政府真要说一句,不走也得走,只是今后迁到别处只能寄人篱下,再也当不了住持,也不能每日吃香的喝辣的……

  于是,他在太监中散布说政府要来接管护国祠,一切都没收,要把他们送到农村去等谣言。一时祠里人心惶惶。

  过了两天,公墓筹备组的人来后刚坐下,只听屋门一声巨响,一群太监吵吵嚷嚷破门而入。一个老态龙钟的老太监走在最前边,指着来人尖声尖气说:“你们凭什么占我们的地方,我们这儿是皇上赏给我们的,任换什么朝代也不能坏了朝廷的规矩。”

  一旁的信修明装模作样地对众太监说:“都给我出去,我和政府谈事情你们来干什么?都干活去!”

  “师父把我们上次谈的条件都和大家说了吗?”曹恩棠问信修明。“说了,说了,可是大家不干啊。他们这是自发的请愿,就是不走,你看有什么办法?”

  刘东胶突然插了一句:“那你的态度呢?”信修明一愣,“我,我当然是听政府的了,可是下面人不走我没办法呀。”“那好。”刘东胶站起身,“老曹,你们先和师父谈谈,我去和其他人谈谈。”信修明急得坐立不安。他知道刘东胶只要出去和太监们一说,他的谎言就不攻自破。所以他急忙表态说愿意服从政府安排,但同时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此时刘东胶也向众太监讲明政府为什么让他们搬,怎样安置和保护他们的生活等等,太监们恍然大悟。

  筹备组的人回到市政府,很快拿出一个搬迁安置太监的意见方案,信修明安置在条件较好的北长街兴隆寺太监庙,年老的太监安置在琉璃河太监庙,其他太监安置在西斜街太监庙。信修明和众太监们见政府并未把他们赶到农村,依然把他们安置在太监庙,生活方便,就愉快地搬迁了。

  从此,褒忠护国祠结束了太监庙的历史,作为革命公墓的基地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摘自《八宝山纪实》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老年报 往事 00003 八宝山革命公墓的来历 2007-4-6 48256F6C0020256848257297000C297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