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为解决“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经毛泽东慎重考虑,决定接受蒋介石的邀请,派周恩来赴杭州,直接与蒋介石进行谈判。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西湖会谈”。
分久必合,
共产党大义促合作
3月的西湖,正以她“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妩媚姿色吸引众多的游客。位于湖滨的“澄庐”别墅,悄悄地迎来了蒋介石夫妇。
周恩来和潘汉年的轿车抵达西湖。蒋介石的特使张冲安排他们下榻于昭庆寺旁的“柏庐”别墅里。
一切安排妥当后,张冲告知:“委员长的意思,明天上午就开始会谈,地点是烟霞洞。”
烟霞洞,坐落在西湖南边的烟霞岭上,此地洞幽林深,岚烟袅袅,是个僻静的地方。
次日清晨,车抵烟霞岭下,周恩来和潘汉年如约准时登临烟霞洞。张冲趋步迎上,把他们引进洞旁烟霞寺内。
“哦,恩来、潘先生来了,很好,很好。”蒋介石面带微笑,与中共代表一一握手、寒暄,又做着手势说:“恩来,为了早日完成抗日大业,请!”
入屋落座,蒋介石心绪颇佳,指着侍卫刚上的茶水说:“恩来,请先尝尝家乡的龙井茶虎跑水。”
周恩来啜口茶水,点头称好。放下茶杯,问道:“委员长有何指教?我们想听听。”
蒋介石也不推辞,显得很爽快:“中共有民族意识,革命精神,是新生力量。西安事变后全国的和平运动影响很好。”紧接着,话锋一转:“但你们要检讨过去的决定,不必谈与国民党合作,而是与我合作,永远合作,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都好商量。”
凭着多年的了解,机敏的周恩来一下就洞悉了蒋的内心,明白他的真实意图在于“领袖问题”。周恩来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我们拥护委员长的原则是站在民族解放、民主自由和民生改善的共同奋斗的立场上的,决不能容忍投降改编之诬蔑。如果委员长决心抗日,中共一定竭诚合作,决不谋取一党之私利。”
“好的,好的,我知道中共是不会让我失望的。”蒋介石很高兴。
但周恩来又严正申明:“我们承认委员长是全国抗日领袖,并不意味着我们丧失作为一个政党的独立性,如果说抗日是合作的基础,那独立则是我们的原则。”
“这个……再谈,再谈。”蒋介石敷衍道。
周恩来还提出了中共的六项具体要求。
为此,双方唇枪舌剑,你来我往。周恩来和潘汉年不卑不亢,据理力争;而蒋介石和张冲也步步为营,讨价还价。谈判进入了艰苦的拉锯之中。
接下来的几天,双方又易地再谈,几经交锋。中共为民族大业计,又作了些让步;蒋介石也迫于全国抗日浪潮的高涨和为向各方有个交代,采纳周恩来的意见,提出要商量一个永久的合作办法。
周恩来问:“委员长有什么具体设想?”
蒋介石滑头地答:“我正在疗养身体,还没有具体办法,你回延安先商量。”不过,他许诺说:“即使永久合作的办法尚未肯定,我也决不再打你们!”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至此,国共有了初步的合作意向,取得了一定的谅解。对此,中共中央肯定这次西湖会谈“结果尚好”。
礼尚往来,
西子湖又添新佳话
就在西湖会谈将要结束之时,潘汉年收到了共产国际发自莫斯科的一份急电(潘汉年又是共产国际代表)。
次日,3月27日,是宋美龄的生日。周恩来和潘汉年给宋美龄送去一束鲜花,并给蒋介石带去一个出人意料的消息:“委员长,我们已收到共产国际的电报,苏联内务部已查到蒋经国先生的下落,并批准他立即返回中国。”
蒋介石忽闻此讯,惊喜交加,动了真情。尽管蒋经国有“不孝”行为,但关山万里,父子分离,音讯全无,今朝终有团聚之日了。他感激地说:“恩来,你是中共最有理智、也最有人情味的同志。关于释放政治犯的问题请你们先开一张名单过来,查实后分批释放。”见此情景,首倡此事的张冲站在一旁舒心地笑了。
1937年4月中旬,蒋经国船抵上海,毛泽东、周恩来还派李克农会同张冲到上海见蒋经国,希望他以民主思想影响蒋介石。
蒋介石又嘱咐张冲:“淮南,你尽快编制一套密码,交恩来带回延安,以便今后直接联络。”
此时的张冲,已与中共代表取得了充分的谅解和信任,他为西湖会谈做了许多有益的促进工作。为表达对这位国民党年轻中委的真诚谢意,周恩来提议:“汉年,请为我和淮南先生照个像。”
“咔嚓”一瞬间,历史在这里定格。潘汉年不仅为周恩来和张冲留下了他们化敌为友的友谊见证,也留下了迄今为止仅存的关于西湖会谈的唯一纪念物。此后,作为蒋介石的特使,张冲又与周恩来相处多年,庐山、南京、延安、武汉、重庆……都留下了他们“劳神焦思,奔走坛坫”、“安危与共,风雨同舟”(周恩来语)的足迹。
或许是无独有偶,礼尚往来吧,就在周、张合影这天,一直陪伴蒋介石在西湖休养并关注此次会谈的宋美龄,主动到中共代表的下榻处拜访,感谢周恩来和潘汉年在西安事变时对她的理解和帮助,以及他们为国共合作所作的努力。她对中共的光明磊落和周、潘的才华风度表示由衷的感佩,并恳切希望周、潘以后能像对她二姐宋庆龄一样为她帮忙。
3月底,周恩来、潘汉年要离杭返沪,张冲为他们设宴饯行。
此次来杭,正值“窈窕西湖三十里,柳丝含烟拂湖水”的时节。周、潘虽然在西子湖逗留多日,但因谈判的紧张和艰苦,无暇顾及美丽的湖山。所以,临行前他们欣然应邀前往楼外楼菜馆,在二楼选了个僻静的位置,吃了一餐家乡饭。
几十年后,周恩来重登此楼,对当年的情景记忆犹新,感慨不已!这可能也是他解放后九上楼外楼的原因之一吧。
摘自《今日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