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知道旧社会的“徽州朝奉”,讲的就是那些当铺的掌柜。但其实,这种看法不免过于简单了一点。这次我到徽州寻访古迹,知道在它的背后,原来还隐藏着许多丰富的内容。
先说这个称谓的来历。所谓朝奉者,本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它在汉时,无定员,也没有官位。直到宋时,才被设定为正五品官员,即“朝奉大夫”是也。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朝庭命官,却在古徽州遭到了广泛的“贬值”,便是普通人家的男子,也有互相敬称为朝奉的。特别是到了明清两代,徽商蓬勃崛起,“徽州朝奉”更是成了徽记富商和当铺掌柜的专称。沿袭至今,徽州人还有以此称谓来敬称自己的祖父的。
徽州男子为什么会自称“朝奉”?其事缘起于宋太祖赵匡胤的“亲封”。据说当年,赵匡胤拥兵南下,平定歙州(徽州)时,徽州人箪食壶浆,夹道相迎,场面十分的热烈。赵匡胤见了很受感动,就停车对大家说:“多谢汝等朝奉!”意思是说,多谢你们的朝拜与礼物奉献。但徽州人由于高兴,却一时理解错了,以为皇帝圣旨口,亲口封他们为“朝奉”。于是一个个喜不自禁,纷纷以“朝奉大夫”自居。
徽州地处皖南腹地,境内多山,耕地无几,自古以来全年粮食收成大多不够一家人三个月吃。所以,历史上的徽州人,为求生存,只好纷纷离开故土,外出经商谋生。这也就是造成后来“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的主要原因。
在徽商中,虽说有不少致富后,乐善好施、急公好义,不乏像大盐商鲍漱芳、红顶商人胡雪岩等人。但由于大多数徽商都是从打工和做小本生意开始的,所以深知资本积累的艰辛与困难,而“在商言利”,往往轻视“情”和“义”。例如,明末清初歙县有一徽商,在杭州做木材生意,一年他回家完婚,不料洞房当夜,大雨倾盆,为惦记杭州生意,他竟然不打招呼,天未亮就抛却娇妻,赶到码头放排下了杭州。结果害得那个新娘,找不到“失踪”的新郎。更为不幸的是,数月后她竟招诬陷(因江边发现一具腐尸),说她勾结奸夫害死了新郎,而被官府屈打成招,问成死罪杀了。直至数年后,她丈夫回家,才使此冤案真相大白……
因此,历史上的“徽州朝奉”,虽然有褒有贬,但贬多于褒,名声不是太好。我想,这与此类故事的传播,不无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