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综合
3  4  
PDF 版
· 居家养老:养老新模式
· 一次和谐温馨的聚会
· 苏泊尔邀请五千老人
畅游大鹿岛
· 美拉托宁
春节优惠供应
· “森山杯”亲情沟通
有奖征文揭晓
· 云和交通局
十年情注老干部
· 地平线美拉托宁大优惠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2月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生活方式、养老观念的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照顾为依托、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新路子。刚刚在杭州结束的全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场会,讨论了即将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我们对《意见》进行解读并选编部分地方的经验,供参考。
居家养老:养老新模式
  定义: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由社区和社会帮助家庭为在家里居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形式,它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是我国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力争“十一五”期间,全国城市社区基本建立起多种形式、广泛覆盖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农村社区力争80%以上的乡镇建成一处集院舍住养和社区照料、居家养老等多种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老年福利服务中心,1/3(或一半)左右的村委会和自然村建成一所老年人文化活动和服务的站点,支持并完善家庭瞻养。

  保障措施: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规划,并把它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

  加大政府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资源配置。一方面逐年加大财政对居家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份额,另一方面积极制订和采取“民办公助”的政策措施,最大限度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居家养老服务事业。

  各级政府在掌握的公益用地和建设用地中优先安排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税收减免等扶持和优惠政策。整合资源,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专业化和志愿者相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和社会团体。

  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制。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要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受政府委托负责本辖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和管理。

  上海 逐步形成“9073”养老格局

  在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目前已逐步形成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组织为载体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机制,通过上门、日托等服务形式,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内容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上海的做法是:形成“一个规划”,至2010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扩大到25万人,约占届时全市户籍老年人人口的7%。“二个纳入”,即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纳入政府实事项目、纳入财政预算。“多方协同”,即协调统筹多部门养老服务资源,予以政策聚焦,重点突破。2005至2006年,上海围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等实事项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广泛开展调研,连续两年会同市发改委、财政局、劳动和保障局、医保局、卫生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两个文件,制定了促进养老服务发展的30条扶持措施,涉及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有13条。其中包括服务补贴、工作经费、评估经费的落实、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一次性建设财力补贴、再就业优惠政策、岗位培训内补贴、专项护理补贴、家庭病床医保支付等。

  “十一五”期间,上海将按照持续照料的理念,充分发挥家庭自我照顾的作用,大力拓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稳妥推进机构养老服务,逐步形成“9073”的养老格局,即90%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

  青岛 居家养老关注精神关爱

  青岛市内四区有独居老人11万,占老年人口的42.79%。针对老年人精神关爱普遍缺失的问题,市老龄办联合九部门开展了“关注老年人精神家园,呼唤全社会爱心奉献”活动,号召全社会对老年人做到“日问候,月探望,年走访”。

  一是用电波传递关爱,青岛人民广播电台为老年人开办了“牵挂”专题节目,每天10:30-11.00播出,接听老年人倾诉,解答老年人疑难问题,传达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同时建立了老年听众联谊制度,为老年听众提供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二是用“鹊桥”搭建关爱。市老龄办联合新闻媒体举办了三次老年人相亲会,帮助单身老人寻找幸福,2000多位独身老人参加。三是人生经历托起关爱。市老龄办邀请70岁的中国老年形象大使、作家刘真骅在市老年服务中心办起了“华龄之友-刘真骅聊天室”,为老年人排解心中的烦恼和苦闷。四是用短信送出关爱。老人节前夕,市老龄办联合网通、移动、联通等公司,向全市手机用户发布敬老短信近200万条,提示广大市民关爱长辈。    

  南京 政府买单 民间运作

  南京市把老年人居家养老作为政府公共服务项目予以实施,并于2003年正式启动居家养老服务工程。由条件较好的鼓楼区先行一步,创建政府购买服务、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安排30万元资金购买服务,委托民间组织——“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组建服务队伍,承载“服务网”的运作,首批为200多位独居老人及部分“空巢”、特困老人家庭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饭做菜、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民间组织是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依靠的一支力量。在创建“居家养老服务网”之初,我们曾在社区居委会、家政服务企业、民间组织三者间反复比较、权衡。社区居委会长期负担过重,既要组织居民开展民主自治,又要协助政府办事,工作上往往顾此失彼,如果要社区居委会来做,很容易造成流于形式,成为形象工程。因此,将居家养老工作交给民间组织具体运作是最佳选择。在实施居家养老服务过程中,各区从一开始就本着“公平、公开、招标择优”的方式,确定了1—2家民间组织为居家养老的运作单位,实践效果很好。

  大连 没有围墙的特色养老院

  在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进程中,大连沙河口区以解决困难老人养老和安置大龄下岗女职工再就业相结合为切入点,创办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居家养老服务,受到了老年人的极大欢迎。

  区政府对全区的老年人和享受“低保”的失业职工资源进行了全面的调查摸底。经查全区60岁以上老人将近11万人,其中享受城市“低保”的老人2000余人,大部分高龄老人由于收入偏低,想入住养老机构因价格等原因只能“望寓兴叹”,还有一些老人经济条件比较好,但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因而不愿住进养老院。全区享受“低保”的失业人员7600余人,其中,有劳动能力、无工作岗位的大龄女工1800余人。

  针对上述两个特殊群体的调查,区政府决定,以兴办居家养老为载体,发展辖区的养老事业。为此区政府采取了系列措施:一是财政年拨出120万元专款,购买公益岗位,专门用于居家养老养护员的补贴。二是出台居家养老补贴政策。根据老年人的家庭收入以及身体状况,制定三类补贴标准,对符合不同补贴标准的老人,每户每月分别给予300元、200元、100元的财政补贴。三是政府出资对养护员进行专业培训,合格后才能上岗。四是建立体系,规范管理。区政府对各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一次性拨款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点运作,居家养老已经在全区全面推开,到目前已发展760户,护理老人970人,同时也为700余名大龄失业女工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实现了再就业。通讯员 金之超 马 炯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