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周恩来与侄女周秉建
· 朱德临终遗言:要“抓生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月12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老老实实做人 规规矩矩做事
周恩来与侄女周秉建
  1月8日,是周恩来逝世31周年的日子。日前,笔者专程赴京,采访了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建,通过她与大伯家事的回忆,了解到人民总理的高尚情操。

  周秉建是周恩来的亲侄女。周恩来共三兄弟。总理是老大,二弟周恩溥,三弟周恩寿。解放前,周恩来投身革命,为防家人遭敌人迫害,他便让弟弟用字“同宇”来代替名“恩寿”。解放后,总理严于律己不让亲属沾光,因此周恩寿便继续用“同宇”为名。他先在华北钢铁局工作,1958年到内务部任专员,1963年退休。1968年因受政治迫害被关押7年半,“文革”后被平反,1985年去世。周同宇有三男三女,最小的是秉建。因为总理没有孩子,所以对三弟的孩子视如己出,其中小女儿秉建又最受疼爱。秉建对自己的伯父叫伯伯,对伯母则按家族排序称为“七妈”。由于爷爷早在抗战时期病故,伯父就成了她家的长者。所以在秉建心里,总理就是“我们家的老爷子”。

  (一)

  1968年,15岁的周秉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报名到内蒙牧区插队。行前,秉建去向伯伯和七妈告别。他们十分高兴,伯伯叮嘱她,一定要注意和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要多想些困难,想得太简单了,遇到困难就容易动摇。插队后,她当了一名普通牧民,住进蒙古包,学蒙古话,穿蒙古袍,干牧业活儿,融入了牧民之中。插队时期,她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刻骨铭心的锻炼。

  参军,是当时青年的追求,周秉建也一样。1970年冬,凭着自己的良好表现,她通过正当途径实现了自己的梦想。1971年元旦那天,秉建穿着草绿色的新军装,高高兴兴地到北京来见伯伯和七妈。没想到,伯伯见面第一句话是:“你能不能脱下军装,回到内蒙古草原上去?”看到秉建眼泪汪汪,一时不能理解,总理又和颜悦色地说:“你不是说内蒙古草原是广阔天地吗?你参军虽然符合手续,但内蒙古这么多人里挑上了你,还不是看在我们的面上?我们不能搞这个特殊。”当时,确有一些干部子弟通过“走后门”当兵,在社会上产生了不良影响。但秉建在牧区的生产队参加劳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她根本就不知道这些。但她心里有一点最清楚,那就是伯伯的话一定有他的道理。后来她才知道,伯伯收到她的信后,已经派人去部队了解她是怎样被批准参军的,是否通过正常的手续?秉建回部队后,向领导汇报了离开部队重新回到草原上去的想法。但是部队想把秉建留下来。他们认为,总理工作忙,也许拖几个月就会把这件事忘了。他们没想到,总理办事从来是一丝不苟的。他知道这一情况后很生气,还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总理说:“你们再不把她退回去,我就下命令了。”于是,只有三个月“军龄”的秉建很快又回去当了牧民。与此同时,秉建在延安插队的小哥哥秉和也在伯伯的劝说下,从兰州军区脱下军装回到了黄土高坡。

  (二)

  周秉建在牧区经常给伯伯七妈写信,信中除了汇报自己的劳动、生活,也会谈到当地的政治运动情况。这些信,总理都在百忙中看过,而回信一般由七妈完成。周秉建不知道,伯伯居然从她的信中发现并纠正了内蒙古“文革”运动中一个重大问题。当时,受“极左”思潮影响,内蒙到处都在“揪内人党”,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被“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迫害至死。秉建所在的生产队的一个领导就说:“队里只有三家是红的,其他牧户都是反革命的内人党,他们的小娃娃也是内人党分子。”这儿坏人怎么成了大多数,秉建觉得不能理解,在给伯伯七妈的信中就提到了此事。后来,周总理在一次会上就批评到:“我从一个在牧区插队的女知青那里得知,内蒙挖内人党都挖到蒙古包、挖到羊群里去了。”总理还把情况反映给毛主席,使这一错误得到制止。消息一层层传开,基层群众很是鼓舞,人们都传说“问题反映上去是有明白人给中央写信了”。有人认为是周秉建写的,可她傻呼呼的,一点也不知道那个写信人是自己。多年后,七妈提起这件事来,说“当时你伯伯就是最先从你的信中得知此情况的。可按他的处境,也只能起到一点遏制作用。”

  (三)

  周秉建的婚姻大事体现了周总理与子侄辈的亲情所在。她回忆到,“插队的时候探亲回北京,经常跟伯伯七妈一起吃晚饭。吃饭的时候也是我们两代人感情交流的机会,伯伯很关心我的成长,甚至考虑到了我的婚嫁问题。19岁那年,伯伯就直接建议我:‘你以后能不能从内蒙草原找一个蒙古族青年?’还有一件事给我印象很深,那是过八月十五,我们一家子在中南海边散步,伯伯唱了一段《敖包相会》,自己唱完第一段以后,回头就跟我讲‘下一段该你唱了’。”秉建知道,伯伯打心里希望自己的侄女能做个“现代王昭君”,为促进汉蒙两个民族的大团结做表率。

  后来,周秉建的确是圆了总理的意愿,嫁给了她喜欢的蒙古族青年,一个蒙族歌手拉苏荣,把根扎在了草原上。当时,此事曾引来不少议论:拉苏荣家境贫困,自己带着一个八岁的男孩,家中还有老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妹妹。而秉建则是人们心中的“公主”。可这位“公主”没有把悬殊的家庭地位放在眼里。1979年,两人正式结为百年之好。当秉建与拉苏荣到西花厅探望邓妈妈时,一见面,老人家就微笑着对拉苏荣说:“我们全家都欢迎你,拉苏荣同志,如果你们的伯伯在世也会高兴的。”婚后,不少人问拉苏荣:“邓妈妈送给你们什么礼物啦?”拉苏荣答道:“邓妈妈把她最宝贵的女儿送给我了!”

  (四)

  回到牧区后,周秉建经过踏踏实实的劳动,入了党,后来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5年,身患癌症的周总理已经住进了医院。但当伯伯得知秉建有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想法时,在病床上与秉建通了电话,鼓励秉建学好蒙古语文。当时周恩来做完手术不久,忍受着巨大的疼痛,手颤抖得几乎连话筒也拿不稳。不久,秉建由牧民推荐到内蒙古大学中文系蒙文专业学习。大学毕业后,周秉建再一次回到牧区旗县工作。1994年,夫妇二人调北京工作。11年过去了,尽管人在北京,但他们仍与内蒙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

  周恩来逝世后,秉建等子侄辈遵循伯伯的家训:“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胡铁华

  1月8日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1周年的日子。他虽然已经远去,但一直活在人们的心里。我们怀念他,是因为他的一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私奉献,没有一句空话;他的人格风范为人称颂,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今天我们刊登此文,以示缅怀。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