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60年前的
烈士哥哥找到了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7年1月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1938年春夏之交,年轻的金华苦孩子项俊文投奔革命,经武汉去延安。当年6月,项俊文到达武汉时,曾给家乡好友寄回一封署名“雷雨”的信。1939年到1940年间,他的弟妹又收到他署名“河北行唐陈庄药店雷雨”寄来的几封信,此后便杳无音信了……
60多年来,他的弟妹从没停止过寻找投奔革命后的哥哥,请看——

60年前的
烈士哥哥找到了

——寻找项俊文(雷烨)之路
袁朝明

  项俊文又名项金土(后改名雷雨、雷烨),金华孝顺镇后项村人。项家世代务农,项俊文的父亲通过艰苦奋斗,已拥有了30多亩田地,造了新屋,还在村里办起了环河小学,这使项俊文5兄妹能相继上学,项俊文以后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然而,父母亲相继于1927年和1932年去世,项俊文不得不辍学回家挑起家庭的重担。他先后到义乌小学任教,到国民党金华县政府做土地测量员。不久,由于家庭生活艰难,两个大妹妹提前成婚,三妹送人做童养媳,小弟项秀文被托付给妹夫带到杭州送进浙江省立贫儿院。

  项俊文从小积极向上,他崇拜鲁迅,在学生时代就阅读了《呐喊》、《彷徨》,以及“左联”的一些进步作家的作品。

  抗战爆发,杭州沦陷前夕,国民党浙江省的党政军机关迁至金华。同时,一大批抗日救亡团体、文化进步人士和中共党员纷纷汇集到金华,金华成为浙江的政治、军事中心和东南地区的抗战文化中心。

  1938年春,项俊文的妹夫严金明由一位从延安到金华开展抗战工作的中共党员周百皆介绍,参加了金华中共党组织的活动。项俊文也因此与周百皆熟悉起来。在周的影响下,项俊文参加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东南纵队,以后又萌发了到革命圣地延安去的念头。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东南纵队纵队长童超(也是从延安过来的干部)后,得到童超的大力支持。1938年春夏之交,项俊文变卖祖居等家产换得100块银洋,由童超介绍经武汉去延安。6月,项俊文到达武汉时,曾给家乡好友许为通寄回一封署名“雷雨”的信。1939年到1940年间,他的弟妹又收到他署名“河北行唐陈庄药店雷雨”寄来的几封信,此后便杳无音信了……

  60年来,家人不断寻找

  新中国建立后,项俊文的弟妹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哥哥的行动。二妹项秀华在临终弥留之际还在不停呼唤“金土哥哥”……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项家人没有找到一丝线索。1986年,已担任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兼杭州市地方志领导小组组长的项秀文,到辽宁鞍山参加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期间,项秀文把哥哥的情况详细告诉了石家庄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高永桢,希望能通过他们帮助查找。高永桢回到石家庄后,从项俊文最后发信的“行唐陈庄”这个地址着手调查。然而,行唐县从来没有陈庄这个村,而附近灵寿县的陈庄倒是当年八路军晋察冀部队机关和抗大二分校的驻地。后经查证得知,当年陈庄是位于行唐与灵寿两县之间的大集镇,陈庄外运的货物、邮件都经由行唐转运。所以,当时通信地址都写“行唐陈庄”。但这时还是没有项俊文(雷雨)的线索。

  1996年高永桢退休,但他仍把寻找项俊文的事挂在心头。2001年初夏,高永桢偶然从一篇回忆原晋察冀画报社社长沙飞的文章中,读到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里有个雷烨烈士墓。高永桢来到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发现雷烨的墓碑上写着:“雷烨同志,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青年诗人,浙江省人。1938年秋到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1942年反扫荡战斗中牺牲于平山地区,年方26岁。”高永桢在烈士陵园史料室又找到了有关雷烨的一些资料。资料显示:雷烨曾是晋察冀边区参议员、冀东前线青年记者、诗人、中共党员,浙江人;雷烨自幼家中贫寒,高中毕业后远离家门,投身抗日战争,先入八路军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于1938年秋被总政治部派往晋察冀边区任前线记者团记者。这个雷烨是不是项秀文要找的雷雨呢?高永桢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浙江方面。因为项俊文(雷雨)是金华人,于是查证的任务就落到了我们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

  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

  石家庄的华北烈士陵园是雷烨与马本斋、白求恩等抗日英雄长眠的地方。烈士陵园的负责人在电话里告诉了我们有关雷烨烈士的一些简单情况。当我们问及有否具体是哪个地方人的资料时,对方回答:没有。

  电话后,华北烈士陵园给我们寄来了雷烨的一些资料,其中有著名作家魏巍写给烈士陵园的一封信的复印件。信中说:“为缅怀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我曾去过贵处几次。每到雷烨同志墓前,看到烈士的碑上未刻有碑文,不知你们是否缺乏烈士的生平材料,因此将新华社当时播发的《雷烨同志传略》给贵处寄去。听说雷烨同志牺牲时沉着感人。当他与敌人遭遇后,英勇抗击,最后为保持革命气节自尽身死。牺牲前他砸碎了自己的武器——照相机,不给敌人留下一点东西。很是英勇悲壮……”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同志在看到雷烨墓碑没有碑文后,也特地将自己在北京图书馆看到的当时报道的一段有关雷烨壮烈殉国的消息,拍照寄给烈士陵园。

  北京,《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

  根据线索,我们在北京见到了当年担任《晋察冀日报》副主编、代社长,后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的张致祥(舒予)。张致祥的夫人伊之也曾在《晋察冀日报》工作,离休后还担任《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的秘书长。

  张致祥夫妇说,雷烨是浙江省人,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他在抗大第四期学习时就喜欢写作,爱好摄影,兼任各报刊的特约记者和通讯员。他写的通讯《创造抗战突击队员的斗争——抗大献给抗战一周年的礼物》、《抗大同学毕业上前线》及拍摄的《抗大四期毕业欢送大会上毛泽东先生致训词》、《参加欢送大会之学员》等照片,曾在1938年8、9月间出版的《新华日报》上先后发表,显露了他的新闻写作和摄影才华。该年8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学员结业,八路军总政治部为加强敌后新闻报道,从这一期学员中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和写作水平兼优的共产党员,组成八路军总政治部前线记者团。雷烨入选并被任命为记者团第一组(晋察冀组)组长。11月20日,记者团第一组从延安出发,于12月下旬抵达晋察冀边区,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接见并合影。

  伊之说着给我们找来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人民战争必胜——抗日战争中的晋察冀摄影集》,并指给我们看其中一张当年聂荣臻接见记者团的合影。尔后,她给我们讲了雷烨的一些情况。1939年9月前后,雷烨主动要求随军挺进冀东抗日前线,深入到冀热边境长城内外,在极端困难和险恶的环境中,从事新闻采访报道工作。

  雷烨先后任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组织科长。在完成繁忙的日常工作的同时,积极进行新闻采访,成为冀东从事摄影采访最早、报道成绩最突出的前线记者。他随军转战长城内外、滦河两岸及热南伪满边境,拍摄了很多珍贵的战地照片,真实地反映了冀东军民抗击侵略者的英勇事迹,记录了日寇烧杀掳掠、无恶不作的累累罪行。雷烨除写新闻稿和拍照片外,还爱好写诗和报告文学。他的作品《滦河曲》、《我们怎样收复了塞外的乡村》、《冀东潘家峪大惨案》、《那是,从喀喇沁赶来的牛群》、《新收复的乡村为什么拥护八路军》、《冀东是我们的》等,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当年担任《晋察冀日报》排印工作的秦永川也给我们搬出了《晋察冀日报》合订本,向我们展示了雷烨的作品。

  《晋察冀画报》

  发表雷烨纪念专辑

  根据《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同志的指点,我们在《解放军画报》社档案室里看到了还保存着的雷烨当年拍摄照片的底片。在这里,我们翻开《晋察冀画报》,看到了雷烨的一幅幅摄影。

  1943年5月出版的第三期《晋察冀画报》是雷烨摄影作品专辑。《日寇烧杀潘家峪》的一组作品里,让我们看到了大片的房屋只剩残垣断壁,空地上烧焦成堆的尸体,控诉着侵华日军的罪行。《塞外宿营》、《山岗晚炊》以优美的画面,表现了八路军战士们革命乐观主义情怀,蕴含着作者的挚爱和真情。《篝火》里,山林朦胧,篝火腾跃,余晖映着抗日战士,一种柔韧的诗意美,既有温煦的情调,又有浓郁的韵味。《解放军画报》社高级编辑骆飞在《在瞬间展开翅膀——新中国军事摄影艺术50年回眸》中指出,雷烨的《篝火》和沙飞的《英雄们战斗在古长城上》、吴印咸的《白求恩大夫》、石少华的《白洋淀上的雁翎队》、李峰的《人民的力量》等作品是“战争年代所形成的坚持正确方向,坚持深入生活,坚持为战争服务的摄影传统”,为军事摄影艺术的发展,为新中国的50年军事摄影艺术,奠定了坚实的根基。足见雷烨在中国军事摄影史上的地位。

  雷烨是晋察冀边区参议会的参议员。1943年1月22日,边区参议会结束后,雷烨把他在冀东4年来的战地摄影资料送到驻平山县曹家庄的《晋察冀画报》社保存。社长沙飞看后大加赞赏,当即决定在《晋察冀画报》第三期出版专辑,作为向画报社成立周年的献礼。沙飞请雷烨选定照片,编写说明,撰写长篇纪实文章,对冀东抗日战争作全面报道。4月19日深夜,雷烨刚刚完成照片的选定和说明编写工作,数百名日军朝曹家庄方向奔袭。沙飞通知雷烨带领两名警卫员赶紧转移,同时指挥画报社人员迅速转移设备与资料。雷烨首先去察看村民的转移情况,向张家川党支部书记刘廉芳交代了注意事项后便匆匆向北突围。20日拂晓,雷烨走到南段峪石堂村时与尾随日军遭遇。交战中雷烨不幸负伤,在日军步步紧逼之时,他掩护两个警卫员突出包围圈。孤身奋战的他,自知寡不敌众,从容地将自己心爱的照相机、钢笔、望远镜等砸毁,用最后一粒子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1943年5月10日,《晋察冀画报》第三期作为纪念雷烨专辑出版,发表了雷烨拍摄的51幅照片,刊登了冀东军区政委李楚离《悼雷烨同志》一文。5月18日,《晋察冀日报》刊登纪念雷烨专版,其中有总编邓拓(肖斯)的《恸雷烨》,副总编张致祥的《悼雷烨同志》。5月20日,新华社发布了《冀东军分区组织科长雷烨同志抗敌殉国》的电讯。这些文章都高度评价了雷烨的优秀品格和民族气节,赞扬了他对工作的忠诚与热爱和对敌斗争的不屈精神。

  “就是他”,亲友同事多方印证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得知我们正在调查雷烨的身世,就把她与雷烨的合影寄给了项秀文。这是一张由著名摄影家沙飞于1942年冬拍摄的照片,是田华平生的第一张照片。同时,我们通过《解放军画报》社翻印了聂荣臻接见雷烨等记者团成员时的合影及雷烨的摄影作品,项秀文也早已准备好了项俊文的照片和他兄妹三人的合影以及项俊文写的信件、读书笔记等物。

  当我们把雷烨的照片放在项俊文亲友的面前时,项俊文的妹夫严金明说:“这个(雷烨)就是项俊文。”项俊文的少年好友许为通看了照片也连声称“是”。曾任民盟中央副秘书长的金若年说:“浙江省立贫儿院迁到金华里郑时我认识了项俊文,我的印象是这个人要求进步……这个(雷烨)应该是项俊文。”而项秀文指着雷烨的照片说:“这就是我日夜思念的哥哥。”

  项俊文的照片拿给雷烨生前同事看时,张致祥、伊之、秦永川都认同雷烨就是项俊文,《晋察冀日报》史研究会出具了认同证明。李中权将军、李运昌将军也十分关心雷烨身世的认定。李中权将军专门为雷烨烈士题词。不久,《河北工人报》、《杭州日报》、《羊城晚报》、《解放军报》、《中国摄影报》、《金华晚报》、《石家庄日报》、《名人传记》、《党史博采》、《摄影文史》等20多家报刊相继刊载了介绍雷烨事迹的报道。

  2003年4月,金华市金东区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雷烨烈士即项俊文同志的决定》,并向烈士亲属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在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8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30集文献片《英雄儿女》的第二集《寻找项俊文》;11月8日,《雷烨纪念文集》出版发行。

  项俊文从金华到革命圣地延安,以后战斗并牺牲在晋察冀,他以手中的笔和照相机为武器,实现了“才不会于这世界上空跑一趟”的诺言,为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金华市委党史研究室)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