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后,如何提高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发了高产杂交稻,解决了这一世界性难题。在大面积种植推广试验中,与金华结下了不解之缘,使金华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推广较早的地区之一。
(一)
杂交水稻相对原生稻,产量高、品质好,但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还只有少数科研人员在实验室制种,无法大面积推广。1972年,在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后,首批杂交水稻诞生了。
1976年,农业部广州会议决定在全国推广这种杂交水稻。中共金华地委和地区行署十分重视杂交水稻的试种和推广工作,多次下发有关文件,组织农业局、农科所、种子公司和县、区、公社干部等各方面力量进行杂交水稻试种推广工作,1978年初,又专门成立了以地委副书记为首的杂交水稻利用领导小组。在试种推广过程中,省农业厅在金华地区4次召开由地、县农业局长、科技人员参加的大型现场会,给金华地区杂交水稻试种推广以鼓舞和鞭策。
在省农业厅、农科院专家的指导下,从1976年开始,金华采取了多点试种的办法,在全区14个县试种杂交水稻805亩,当年就出现大批亩产千斤的田块,使广大干部群众开阔了眼界。1977年,又采取连片种植的办法,试种杂交水稻3.2万多亩。其中地区农试站连片试种杂交晚稻112亩,平均亩产375公斤,比同熟常规晚稻平均亩产增73公斤。1978年,地委要求各县建立“千亩畈”、“万亩方”,进行更大面积的试种。全区试种杂交晚稻30多万亩,建立了15个“千亩畈”和一个“万亩方”。武义县在县委书记带领下,组织县、区、社三级干部和科技人员在城关、桐琴两区一镇66个大队连片试种杂交晚稻1万多亩,平均亩产达到314公斤,比同熟常规晚稻平均每亩231公斤增产32.8%。
由于金华杂交水稻的试种面积大,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同年10月,农业部专家专程来金华考察杂交水稻试种情况,给予高度评价。由于领导重视,使金华成为全国杂交水稻推广较早的地区之一。
(二)
经过三年的试种示范,金华地区杂交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米质好,推广种植杂交水稻已成为城乡人民共同的心愿。1979年,地区行署下发文件,要求各县选用汕优6号杂交组合在全区连作晚稻田大面积推广种植。是年,全区种植杂交晚稻110多万亩(占晚稻面积41.2%),平均亩产达到345公斤,比同熟常规晚稻平均亩产265公斤增产了80公斤,全区共增稻谷8100多万公斤,按全区当时400万人口计算,等于人均增加了20公斤粮食。这是个了不起的成绩,众人不禁为杂交水稻大声喝彩。时属金华地区的江山县,组织全县推广杂交晚稻15万多亩(占全县晚稻总面积74.9%),比1978年扩大了8倍(杂交水稻推广面积为全地区之最),平均亩产达到338公斤,比同熟常规晚稻平均亩产198公斤增产71%,一举改变了晚稻长期低产的被动局面。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也改变了部分山区的缺粮问题。地处海拔500米以上的东阳尖山公社(现属磐安),过去60%以上种的是早稻连作稻或早稻秋玉米。由于山高水缺,无霜期短,早稻平均亩产二三百公斤。1979年通过推广杂交稻,六成土地改麦子、杂交稻两熟制,平均亩产达到650多公斤,其中杂交稻平均亩产达到532公斤,全社因此增产粮食50多万公斤,改变了长期缺粮的被动局面。
在杂交水稻推广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些非常突出的问题。首先是肥料不足。杂交水稻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大粒多三大优势,需要较多的钾肥和有机肥,而金华地区土壤中较缺乏钾肥,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势必影响杂交水稻产量的提高。1979年,金华地区农业局在全省地县农业局长会议上提出:大力推广“青稻草还田”的施肥措施(即用早稻的稻秆还田做肥料)。开始不少人认为这关系农民烧柴问题,担心推广不开。但农民们认为早稻损失一点,能够在晚稻中补回来,因而顺利推行了这一施肥办法。其次是秧苗不壮的问题。杂交水稻用种量少,每亩只需种子0.75公斤,只有常规水稻用种量的十分之一。需培育矮壮带蘖秧,做到以蘖带苗。试种初期采取“稀播”办法,培育矮壮带蘖秧。但由于秧龄长,播种过密,分蘖参差不齐,导致三代、五代同堂,严重影响杂交水稻正常生长。1979年6月,江山县动员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田间狠抓两件事,一是利用削草泥、猪栏肥,大搞田头沤肥坑;二是移苗寄插,两段育秧,培育矮壮带蘖秧,取得很好的效果。1980年,通过总结江山等县两段育秧的经验后,1982年全地区种植杂交晚稻由1980年的166万多亩扩大到170多万亩,平均亩产由1980年321公斤提高到443公斤,增产了30.9%。一举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晚稻亩产超早稻。1984年,全地区种植杂交晚稻206万多亩,又比1982年扩大35万多亩,平均亩产达到449公斤,创历史新高。
(三)
杂交水稻能否大面积应用于粮食生产,还取决于杂交水稻制种能否优质高产的问题。试种初期,除了选派数十名科技人员到海南岛制种繁种,大量的杂交稻种仍采用传统办法,由社队实行秋季制种。这样,不仅产量低而且质量差。经过几年的试验,各地都有了比较好的制种经验。
1982年3月,地区召开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经验交流会,通过交流,提出了夺取制种优质高产必须抓好四条技术措施:一是认真确定父母本播种差期,千方百计确保花期相遇,是夺取制种高产的首要关键;二是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努力创造丰产苗架,是夺取制种高产的重要基础;三是积极采用刈叶、剥苞、喷施“九二○”等人工辅助办法,努力提高异交结实率,是夺取制种高产的重要措施;四是认真搞好田间隔离和田间去杂验收以及收晒包装过程中的防杂工作,是确保制种纯度质量的重要环节。这四项技术措施推广后,又使杂交水稻制种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
由于金华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产,种子价廉物美,因此深受省内外群众欢迎。从1981年到1993年,除了满足本地种植,还支援江西、安徽、广西、湖南、湖北、贵州等省杂交稻种4272万公斤,可种杂交水稻8000万亩,对全国试种推广杂交水稻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79年,金华杂交水稻的试种推广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1984年,金华杂交水稻制种优质高产获得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9年,农业部为建设金华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拨款投资884万元(其中金华市661万元,衢州市223万元)。金华被誉为全国杂交水稻制种四大基地之一。进入21世纪后,金华又试种推广“两系”(不育系和恢复系)杂交水稻,使杂交水稻制种繁种和水稻单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