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学苑
3  4  
PDF 版
· 我们的生活多开心
· 《玉兔争清图轴》
· 敦煌“飞天”
· 岳飞《小重山》
· 旗袍风韵依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1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敦煌“飞天”
  “飞天”是敦煌艺术的标志,莫高窟石窟艺术的象征。“飞天”是佛经中乾闼婆(天歌神)与紧那罗(天乐神)的合称,她们的职能是侍奉佛陀和天帝释。因能歌善舞,周身还散发香气,所以又叫“香音神”。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其故乡虽在印度,但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反映了古人渴求自由、希望征服天空的美好愿望。

  敦煌“飞天”与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飞越了十几个朝代,历时千余年。

  十六国时期的“飞天”,由于画师尚不熟悉佛教题材和外来表现技法,处于摹仿印度、西域“飞天”阶段。运笔豪放、大胆着色,显得粗犷笨拙,其造型特点是:头有圆光,脸型椭圆,直鼻大眼,大嘴大耳,头束圆髦,或戴花蔓,或戴印度式五珠宝冠。

  北魏“飞天”虽大体保留西域“飞天”的鲜明特点,但在具体形象上已逐渐中国化。“飞天”脸型由椭圆变为长条而丰满,眉平、眼秀、鼻丰、嘴小,五官匀称协调,身材比例逐渐修长,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衣裙飘带的浑染和线条十分清晰。

  西魏时期,出现了两种不同风格的“飞天”——西域式“飞天”和中原式“飞天”。西域式“飞天”上体赤裸,腰系长裙,肩披飘带,一身双手持横笛、一身双手拍腰鼓、一身横空向右飞、一身横空向左飞,四周香花飘落,彩云旋绕;中原式“飞天”完全是中原“秀骨清像”形,人体修长,面瘦颈长,额宽颐窄,直鼻眼,眉细疏朗,嘴角上翘,微含笑意。

  隋代是“飞天”融合、创新、探索时期。其脸型有清秀、有丰圆,身材修长,腰肢柔软。服饰也有所变化,有上身半裸的、有穿大袖长袍的、有穿短衫的。飞行姿态自由舒展,有上飞、下飞,有顺风、逆风,有单飞、群飞。

  唐代繁盛、开放,敦煌“飞天”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以往的“飞天”多画在窟顶藻井四周,而唐代“飞天”则多画在大型经变画中。有的脚踏彩云,徐徐降落;有的昂首挥臂,腾空而上;有的手捧鲜花,直冲云霄;有的手托花盘,横空飘游。飘曳的衣裙、飞卷的舞带,给人一种豪迈有力、奇姿异态、变化无穷的飞动之美。唐代“飞天”还有一个新特点,就是出现了双飞。

  唐以后,艺术水平逐渐衰落,“飞天”造型千篇一律,完全失去了唐代生动欢快的基调。西夏时期的“飞天”,最大特点是以西夏党项族的形象为模特,脸型长圆,两腮外鼓,深目尖鼻,细眉斜眼,身材健壮,多饰珠环,世俗性很强。

  元代“飞天”头梳长髻,脸形丰圆,长眉秀眼,裸露前胸,项饰璎珞,一手托莲花,一手执莲枝负在肩上,乘黄色卷云从空而降,身体沉重,飞动感不强。春 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