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纪念北宋兵部侍郎胡则(又称胡公)的庙宇、祠堂还有多少?北宋时期的古建筑、历史文化又是怎样的?”近日,永康司机施志俊陪同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Peter K.Bol(中文名:包弼德)教授就这些课题进行了实地调查,掌握了大量的原始史料,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中国以外,世界上很少人知道金华还一直延续和保留着中国古代的许多传统建筑、文化,我要将这些介绍给全世界。”一米八以上的个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儒雅的包弼德很随和、友善。施志俊说,早在2002年,他就与来永康实地调查的包弼德认识了。
今年60岁的施志俊是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永康水务局退休职工,原是一名司机。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化,但从小爱好收藏,遇事总爱查个究竟。他喜好文史,收藏永康的古代名人史料也已多年。施志俊告诉笔者,他研究历代名人,皆是兴趣所致。他说,他与包弼德教授探讨、研究的主要是中国古代文史方面的内容。
在施志俊的陪同下,包弼德与浙师大中文系副教授宣炳善对永康市古山镇胡库村、唐先镇中山村等几个村庄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他们不仅详细调查了北宋兵部侍郎胡则的事迹、庙宇,也考察了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状况。期间,施志俊给包弼德担任了临时讲解员。
这两天,在施志俊的陪同下,包弼德的寻访显得轻松、方便多了。包弼德说,他之所以选择金华,是因为自12世纪以来,金华就孕育了不少有影响的知识分子,许多文学家、政治家直至现代仍保持其影响力;还因为浙江师范大学在金华,有专门的历史研究机构,想通过金华作为观察窗口,了解整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面貌。
早在10多年前,包弼德就写出《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一书,其独特的研究角度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经过多次调查后,2001年10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和浙师大浙江地方史研究所共同签订了“中国浙江省金华地区祠堂、古建筑、地形及历史文化研究”合作科研项目。2002年夏天,包弼德还带领哈佛大学博士研究生及美国《地球观察》杂志社志愿者40多人,从太平洋另一边辗转来到金华,对金华市区、永康、义乌、武义、兰溪等地的古村落古建筑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正是那时,施志俊与包弼德相识了。
施志俊说,包弼德教授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金华历史研究得很透彻、深刻。在对北宋兵部侍郎胡则及其庙宇的调查研究上,两人看法一致:胡则在他任官期间,宽刑薄赋,清正廉明,颇有政绩,尤其于明道元年(公元1032年),直言极谏,要求皇上免除衢、婺两州百姓身丁钱,百姓感恩,纷纷立庙以纪念他。包弼德说,胡则是个好官,他为人民办了很多好事,研究胡则就是研究北宋时期的历史文化。
胡哲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