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以后,我又回到了依山傍水的美丽故乡。傍晚,常约校友去江边闲步。远山近水,触景生情,那些青少年时的往事,特别是当年那段刻骨铭心的勤工俭学经历,又浮现在眼前。
那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我在江山中学读高中。那时,班上多半是农家子弟,经济并不宽裕。学校为了减轻学生负担,在星期六和公休日组织同学们参加勤工俭学活动。劳动项目有江滨龚谷碾米、西山砸石铺路,以及草长岗开荒种菜等。一天下来,往往浑身是泥沙。那艰难中有情趣、苦涩中有欢乐的情景,在我的人生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当年的草长岗是城郊的一片荒地,野草丛生、满目荒凉,离学校很远。每逢劳动的日子,我们身穿粗布衣裳,携带劳动工具,在老师的带领下,披荆斩棘,硬是一锄一揪地在贫脊的土地上耕耘。
西山砸石则是一项既繁重又惊险的体力劳动。一天雨后,我们在石堆边砸石,想不到山腰上滚下一块大石来。带队的老师连连惊呼,并伸手去拉还未回过神的同学。幸好最后石头被一棵大树绊住停下,我们虚惊一场,回校后还心有余悸。
勤工俭学有时也很有情趣。那时,班上有位姓朱的同学爱好音乐,劳动时常带一把二胡或笛子。工间休息时,大家围坐在树荫下听他拉二胡、吹笛子。在那宁静的荒野中,一曲优美的《梅花三弄》或《白毛女》引人入胜。这时,凉风习习,远处又传来几声山鸡鸣叫,使人忘却了疲劳。
岁月易逝,往事难忘,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现在,家乡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荒凉的草长岗,如今已是山城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工厂林立;西山底下,高楼相接,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