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4版:人物
3  4  
PDF 版
· 独创功夫转斗笠 准备申报吉尼斯
· 上海再见“座山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10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独创功夫转斗笠 准备申报吉尼斯
重2.5公斤直径0.88米的大斗笠,李宏往老人有26种旋转法
  慈溪市桥头镇有个叫李宏往的七旬退休教师,独创一门玩转斗笠的绝技,并准备冲击吉尼斯纪录。

  十指、肩膀、背脊、头顶……他都能让斗笠跳舞

  今年75岁的李老师能把在别人眼里只能遮阳挡雨的大斗笠,在十指、肩膀、背脊等身体的各个部位自如地旋转、跳跃,花样多达26种。

  这斗笠不是一般头上戴的小斗笠,而是用竹蔑特制的重2.5公斤、直径达0.88米的大斗笠。不要说玩转,拿起来戴在头上就觉得很重。不久前,笔者在李老师家中看到,这个大斗笠却被他玩得潇洒自如,犹如粘在身上非常听话的小道具。

  表演前李老师换上了长袖T恤,再戴上帽子和手套。“斗笠的顶和那一片片竹片很锋利,如果没有保护措施,皮肉会受伤。”只见李老师深吸一口气,先用双掌互搓转动斗笠尖,并不时让它脱离手掌在空中旋转几圈。李老师说这是预热动作,往下看才是真功夫。突然,斗笠飞了出去,李老师一个箭步上前弯下后背,只见斗笠稳稳地落在老人背脊上打转,10圈,20圈,转得像陀螺一样稳当。正当我们大声叫好时,斗笠又飞向半空。李老师直起身子,用右手的5指接住。只见斗笠飞转着从大拇指依次移动到小指,稳稳当当。这个动作还没看过瘾,斗笠又三两下飞上了李老师的头,在头顶的中心位置跳起了“芭蕾”……

  这门独创功夫是李老师小时候放牛时的娱乐

  “这个斗笠功夫,可以说是我独创的。”李老师说,他的老家在台州临海,小时候,他经常和小伙伴们一边放牛,一边玩耍。其中有个玩耍项目是比手中的斗笠打转,看谁能让斗笠的尖顶在手心打转或向空中边上抛边旋转,谁的旋转时间长谁就获胜。李老师说,当年他才11岁,孰料一抛不可收拾,这小小的斗笠竟成了李老师的爱好。每当外出放牛,他就把牛绳一甩,要么和小朋友比赛斗笠打转,要么自己独自练习。回家就把斗笠放在床底下,每次放学,人未到家,心早已飞向斗笠了。

  由于兴趣加苦练,李老师玩转斗笠的技艺,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也成了街坊邻居竞相观看的一个节目。不到20岁,李老师的斗笠功夫已远近闻名。为了表演起来更有欣赏性,他还特意做了一顶超大的斗笠,掌握了20多个高难度的动作花样,如在滑板上一边耍斗笠一边脱衣服、让斗笠在肚皮上跳舞等。

  这斗笠从村里顶到了台州城里,甚至还顶到了慈溪,路越顶越远,知名度也越顶越大。1953年,李老师受邀在台州市运动会上表演了自己的独门绝技,赢得了满场喝彩。1956年师范学院毕业后,李老师到慈溪任教,他把斗笠也顶到了慈溪,当年就在慈溪牛了一把。他说,那一年,在慈溪市人民大会堂表演斗笠绝技,他的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的一个。下台后有不少人专门找来,想拜师学艺。

  退休后,重拾旧艺,受益无穷

  令人遗憾的是,到了1958年,李老师使用的斗笠破掉了,四处打听又找不到会做斗笠的人,再加上大跃进开始,工作忙,更重要的是怕别人闲言碎语,从此他再也没碰过斗笠,这一隔就是50年。

  虽然没接触斗笠,但时常会梦见它”,李老师说,这感觉退休后更是与日俱增,“一来想用它来锻炼身体,二来想找回年轻时的感觉,但唯一的遗憾就是没地方买斗笠。”

  为了买到斗笠,7年前他托临海老家同学,让他们在故乡打听有否做斗笠的竹篾匠,可一直杳无音讯。去年12月,有同学告诉他,说是黄岩还有人做斗笠,他得知这个消息亲自到了黄岩,死缠硬磨地叫竹篾匠按他的标准做了个特大的斗笠。

  从此,李老师又与斗笠续上了缘。他每天边回忆边练习,毕竟神勇不如当年,再加上几十年未练,技术生疏,以致训练时斗笠碰得脸上、胳膊上,青一块、紫一块。几个月下来,他终于又找回了当初的那种感觉,除了个别高难度的动作出于安全考虑无法再练外,八成的动作还与当年一样娴熟。他把每一套的动作要领用文字记录下来,目前已整理了28套并装订成册。

  现在,李老师每天都要玩上一小时的斗笠。斗笠不仅使他找回了年轻时的感觉,也使他的身体硬朗起来。原先的肩周炎、腰痛病渐渐地远离了他。如今,李老师的心愿是能够收几名徒弟,将这份绝活传下来。

  韩曙辉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