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钱江晚报发起邻居节活动,杭州的街道上挂起了“邻居节”的横幅,小车反光镜上系着“邻居节”黄丝带,媒体上“邻居节”活动一个接一个,感觉煞是热闹。不禁感到“邻居”两字好亲切!
我是住过40多年杭州老房子的人,对于邻居,感触颇深。白墙黛瓦里,椽子屋檐下,三四户人家,抬头不见低头见。板壁上敲两声,隔壁大妈就会应。夏天纳凉,露天一坐,或谈天说地,或听大伯讲“金台传”、“狸猫换太子”,一觉睡到露水湿身子。那日子,邻里之间和睦友善,遇事互相帮助,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然而,随着城市幢幢高层住宅拔地而起,一户户防盗栅栏“铁将军”把门,厚厚的水泥墙将邻居隔出了门外,变得“鸡犬之声不闻,老死不相往来”。一份调查显示,42%的市民不知道邻居的名字,33.3%的市民不知道邻居家庭有几口人,10%的市民根本就不认识自己的邻居。我自己也有这种切身体会。邻居同住一个楼层,不但不知上述情况,一年365天,几乎没照过几次面。倘若有小偷撬门行窃,被邻居碰上,说不定错当你家什么人呢,想想有点后怕。
造成这种邻居关系的原因,除了居住状态的改变外,现代社会的开放、竞争、多元思潮、贫富悬殊等都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对隐私的过度强调,对个人问题的神经敏感,也令部分人不愿“拉家常”,刻意与人保持相当距离。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警句的影响下,人们变得小心警惕,渐渐自我封闭。
邻居关系淡漠,已严重影响我们社会人际关系的正常交往。我们现在正在构建和谐社会,社会和谐不仅仅是指物质发展、财富分配,更是强调健康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社会氛围。
楼房代替了大杂院,但人与人之间的亲近不应被水泥、铁门隔断。在这方面,社区与街道应该发挥积极作用。比如,创造一些相互接触和亲近的机会,搞一些联谊活动等。
就让我们从认识邻居开始,见面打个招呼,问候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