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过壶口瀑布,汽车向西北疾驰,直奔革命圣地延安。
汽车在黄土高原连绵纵横的川道上,越过数不清的大小湾道,驶进平谷,突然豁然开朗,车窗外,锦山秀岭,苍翠碧绿;公路旁,林木葱郁,田垄起伏,流水淙淙,风光奇艳。
正诧异间,猛抬头,忽见指路牌上写着“南泥湾”三个大字,下注“距延安45公里”。我高兴得几乎跳起来,这不是久唱不衰的“南泥湾”吗?不识路径的司机赶忙刹车说:“啊!想不到有名的南泥湾就在这条路上,下车参观吧!”
恰遇两位镇政府干部在路边,知道我们是远来的参观者,用浓重的陕北口音说:“江南来的?老乡嘛!这里是陕北江南啊!”一句话就拉近了距离。
他们指着这山环水抱、风光优美的一片沃土说:“这南泥湾过去是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少见、野兽出没的地方,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三五九旅驻防这里,一手拿枪,一手拿锄,既保卫了党中央和边区南线的安全,又屯田垦荒把这里变成了米粮川,看看吧!这里好着呢!”
南泥湾,这响亮而辉煌的名字,是我多年来向往和为之魂牵梦萦的地方,这么巧就来到了,就决计在此做圆梦之旅。
两位镇干部热情地引导我们参观了南泥湾大生产展览馆,馆中用大量实物和文字,展现了三五九旅将士们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把一个荒无人烟的烂泥塘,变成了“平川稻谷香、肥鸭满池塘,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的事迹。看到这片红色土地上发生的巨变,仿佛又看到了60多年前改天换地、如火如荼的一幕幕。
离开展览馆,步行不到200米,径直来到毛主席视察南泥湾住过的地方。
1943年9月一天,毛泽东、任弼时、彭德怀等专程来南泥湾视察,就住在一排5孔的窑洞里,窑洞坐北朝南,洞虽简陋,却整洁明亮。
右起第一孔窑洞是毛泽东的会客室。第二孔是办公室兼寝室,毛主席一行在此住了5天,视察了垦区,看望了战士和群众,接见了三五九旅旅团干部,高度赞扬了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毛主席风趣地说:“国民党要困死我们,饿死我们,他们越困,你们越胖了,”还说:“困难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自己动手征服它,今天吃、穿、用的全有了。”给干部战士极大的鼓舞。
尽管60多年过去了,但眼前这个小院,仍保存完好,树木葱笼,一片生机盎然,每天都以新姿态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小院依旧,窑洞依旧,陈设依旧,仿佛就在昨天,主人才刚刚离去。
出了小院,日已偏西,老乡们赶着一群群牛羊,哼着民歌,回到小镇。镇干部带我们穿过这络绎不绝的牛群羊群,来到三川交汇处的阳湾。
站在公路上,环顾四周,山峦叠翠,远树含烟,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俯瞰山下,片片水田宛如明镜与碧玉相嵌,稻禾茵茵,水流潺潺;蟠龙川、九龙泉川和南阳府川三条大川,玉带般地蜿蜒曲折,绕过山沟和田垅,在此汇聚成湖泊般的阳湾;阳湾水波荡漾,清澈见底,几十名青年男女,欢快地乘着舢板,迎着徐来的晚风,在晚霞映照下,在湾水上竞渡;一群群水鸭,伸开翅膀,在湾水中欢畅地游曳;几位老乡头戴草帽,在岸边悠闲地撑杆垂钓,真是一派如诗如画的锦绣江南景象。不由地想起朱总司令(游南泥湾)的诗句:“……平川种嘉禾,水田栽新稻,熏风拂面来,有似江南好。”
带着圆梦之后的喜悦,登上汽车,向延安进发,望着背后疾逝而去的美丽山川,不由回想,岁月带走的是年轮,带不走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南泥湾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南泥湾凝结成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却永远彪炳史册,昭示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