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幸福,在于对平淡生活的热爱。农村生活,我并不陌生。生于斯,长于斯,念念不忘艰难岁月里儿时那自由自在的生活,那涩涩的而又快乐无比的童年……
童年的记忆中,小村庄大有陶渊明诗中“犬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的情景。乡邻们家家都养有一大群的鸡,每天清晨,早起的主妇一打开鸡舍的门,鸡便“咕、咕、咕”地叫着直奔出家门,来到门前的树林里、草垛旁刨土觅食。
《诗经》曰:“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动物都是有灵性的。晌午时分,红红脸儿的母鸡们便会奔向各自主人的家门,不论多远,那是绝对不会走错的。过不久,家家便会传出满含自豪的“咯咯嗒”声,声音在小村上空此起彼伏。此时,眉开眼笑的农妇们则会从草窝里摸出一个或两个新鲜的大鸡蛋,小心翼翼地捧着放到瓦罐里。然后,照例抓一把秕谷犒赏 “功臣”们。看着鸡儿你争我夺的样子,农妇们笑纹如花,为生活所紧锁的眉头终于得以暂时舒展。
那时的中国还不富裕,农村里的生活尤为清苦,农民仅够填饱肚皮,哪还敢奢求什么鸡、鸭、鱼、肉、蛋;哪还敢讲究什么口味、营养、保健。因而,那新鲜滋补的自家产的大鸡蛋,平日里是舍不得吃的,那可是一家老小吃油吃盐的零用钱。
不过,清明节这天是一定要吃鸡蛋的。按照家乡的风俗,清明节要插杨柳枝、荡秋千、吃鸡蛋,再穷的人家也不例外。这一天,母亲便会破例奢侈一番。清晨,刚一起床,笑咪咪的母亲便从水壶里取出那尚带热水余温的大鸡蛋。巧手的母亲用红红的胭脂点染一番,然后分给我们兄妹四人每人两只。我们捧在手里,装进兜里,欢天喜地地跑出门跟小伙伴们荡秋千去了。
农村树多,随便哪家的门口,找两棵距离相宜的树,用绳子一拴,那就是天然的秋千架了。蓝天碧云下,小伙伴们轮流体验那被抛起的瞬间仿若看见天堂的感觉。秋千荡累了,就在树下休息,然后从兜里摸出一直舍不得吃的红鸡蛋。在手里摩挲着,叽叽喳喳地相互比较着:你的长一些,我的圆一点;你的太白了,我的红透了。或争的面红耳赤,或彼此欣赏。俗语曰:“六月的天,小孩的脸,说变就变”,这一点都不假。快晌午的时候,每个人都出了一身密密的细汗,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于是,大家小心翼翼地剥开蛋壳,露出那凝乳般诱人的蛋白,一小口一小口地慢慢吃掉,然后又开始翘首期盼着那遥遥无期的下一个清明节。
如今,那快乐无忧的童年如一缕轻烟,随风而逝。那些已经遥远的岁月总会不经意间牵起我心中根根丝线,仿佛一切都是在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