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7版:晚霞
3  4  
PDF 版
· 又喜又忧“伊妹儿”
· 一张老照片
· 夏 天(外一首)
· 扇联赏趣
· 礼让青蛙
· “π”之谜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6年7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礼让青蛙
潘江涛
  有人将动听的蛙鸣当作恼人的噪音,还要对青蛙“非礼”,请看有关媒体近日披露的两条“蛙鸣”新闻:第一条来自德国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劲旅乌克兰队首战失利后全队上下忿忿不平:“在我们驻地附近有太多的青蛙,它们晚上的叫声实在是太响了,让我们无法入睡。我们商量好了,要用棍子把它们赶出去。”该队驻扎地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环境部部长齐默曼闻讯后对他们的遭遇深表同情,但强调乌克兰队员们绝对不能动这些青蛙,因为青蛙是受保护的动物。这样,乌克兰的队员就只有继续忍受蛙鸣了。第二条源于北京某居民小区,那里的居民不堪蛙鸣的喧闹,向物管部门投诉,有的甚至下池“捉凶”,而物业人员则打算把池水抽干,让青蛙自动离开。

  鸣叫是青蛙的自由,倘若因此被人驱赶抓捕,是对青蛙“权益”的侵犯,也是对生态的一种破坏。世界杯足球赛是全球瞩目的体育盛会,乌克兰队首场失利,原因很多。蛙鸣也许会影响运动员的休息,但如果把责任归咎于青蛙,让青蛙来背这个黑锅,相信很多人只会将其当成赛场的花絮一笑而过。因为在同样的环境下,他们第二场战胜了对手这又作何解释!

  蛙鸣来自旷野,美妙犹如天籁。古人曾筑庙祭之,作诗颂之。像“何处最添客诗兴,黄昏烟雨乱蛙声”(唐·韦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辛弃疾)的诗句,寥寥数语,便描摹出一幅800年前的田园风光。雨后的夏夜,蛙声响起,先是一声独唱,尽管并不嘹亮,却传得很远,仿佛一缕轻烟,悠悠冉冉,随风飘荡。这一声未停,就有几只青蛙接声相应,独唱变成了小合唱。这一边刚唱响,那一边立刻应和。于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小合唱变成了大合唱:时而稀疏如古刹晨钟,时而繁密如急雨骤至,时而舒缓如小河淌水,时而激越如春江潮涌……为了留住这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澳大利亚改建一个体育赛场多花了20亿澳元;法国政府拨款10万法郎,修建了12条专用地道让青蛙安全通过;德国在郊野高速公路旁,竖着许多醒目的路标,上头写着:“礼让青蛙!”;瑞典的公路管理部门还为该国的青蛙修建一条长150米的专用“鹊桥”。因此,为了青蛙鸣叫的自由,堂堂的德国勃兰登堡州的环境部部长不顾东道主的颜面,“义正词严”地出面保护,便不难理解了。

  相比于德国“同胞”,国内的青蛙就没有这般幸运了。印象中,国人对青蛙并不太喜欢,像“妖蟆休向眼前生”的诗句,“宁学公鸡一声啼,莫学青蛙千声鸣”的俗语,以及把目光短浅之人比作“井底之蛙”等,都说明了这一点。近年来不少饕餮之徒以青蛙作美食大快朵颐,致使乡村捕蛙成风,而城市凡有农贸市场处,就有贩卖青蛙者。

  如今,动听的蛙鸣被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们彻底“颠覆”,变成了“扰民”的噪声,意味着人类与真正的自然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假如久居城市的人们对工地建筑机械的轰鸣声、奔跑汽车的喇叭声、卡啦ok的吼叫声习以为常,而不适应蛙鸣的“骚扰”,正是环境保护对我们提出的严肃课题,值得我们深刻反省。窃以为,既身居喧嚣闹市,又能常聆一声声悦耳的蛙鸣,这才是一种人间天堂的美妙。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