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广西、广东人均称“云吞”,四川人则称“抄手”。
馄饨之名,最早见诸文字者,是汉扬雄的《方言》:“饼谓之饨。”据《事物纪原》考,饼始于七国时代,馄饨乃饼的一种。早时的饼中有馅入汤煮之,所以也称“煮饼”与“汤饼”。古人有“冬至日有食馄饨之俗”。
我祖籍桂林,旧时的桂林,除有馄饨店铺专营外,还有走街串巷挑担子卖的,但都在晚间,吆喝“馄饨……开锅啊……”也有用小木棰敲打竹片,发出“梆梆”声响,吸引食客,招揽生意。
那时,在文昌门竹园巷里住有一个名叫骆尧轩的中年人,专卖馄饨。他人长得单瘦,个子很高,人称“骆长子”。他白天在家擀面皮、调馅料,专做晚间生意。他卖的馄饨味道十分鲜美,皮子薄,坚而滑,久煮不破;馅饱满,除精肉外还配以香菇、虾仁、竹笋等;调料全,有麻油、胡椒粉、葱花、芫荽、姜末、辣椒粉等等。
“骆长子”很讲信用,对人和气,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或是酷热盛夏,每天夜晚夫妻俩准时按习惯线路沿街叫卖。“骆长子”挑着担子,不时摆弄手中两块竹片,碰撞发出“笃笃”的声音。他老婆跟在后面,挑一担清水,水桶旁边各系三四张小凳。据说“骆长子”的这副挑子是请人特制的,前面一头上面有一块晾盘,中间挖圆洞坐锅,下面放炭炉,晾盘四周供食者放碗、盐碟和酱油壶;后面一头呈方柜形,上层放肉馅,中间有抽屉,放面皮、汤匙和各种作料,下层装水,以便随时加汤。他边包、边煮、边卖。
我小的时候,晚上听见“笃笃”的声音,晓得是“骆长子”来了,就闹着母亲要吃夜宵,吃完才睡觉。如果不吃,这时候作为睡觉的时间。
后来,卖馄饨的店铺渐渐多了,但吃后觉得要比“骆长子”的馄饨口感稍逊一筹。
记得上世纪60年代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桂林市里曾配发给市民一种“副食品票”,凭票指定到“天忠馄饨店”买馄饨,或到“味香馆”买米粉吃。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作上的调动,我来到宁波,便再难吃到正宗的家乡馄饨了。
回眸往事,记忆犹新,且颇具意趣,令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