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荆浩
时期:五代
材料:绢本水墨
规格:纵185.8厘米、横106.8厘米
现存处:台北故宫博物院
荆浩,字浩然,号洪谷子,河内沁水(今山西沁水)人。五代后梁画家,唐末避乱隐居太行山洪谷,常携带纸笔,在洪谷深处对景写生,画松“凡数万本,方如其真”。画山水师承张璪、吴道子、项容,师长舍短,加以发展,形成笔墨两得、皴染兼备的独特风貌。其画多作云中山顶,四面峻厚,主峰耸立,乔柯杂植,溪泉坡岸的全景式山水画,创立北方水墨山水画派,对北宋山水画的发展有着极大影响。荆浩对绘画理论亦有建树,著有山水画论《笔法记》,系统论述了山水画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指出艺术形象有“真”与“似”之分,认为“似”是“得其形而遗其气”,而“真”则“气质俱盛”,进而提出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认为“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思者,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
这幅《匡庐图轴》以全景式构图,表现了山峰和水边乡居的清幽景色。全图高远、深远、平远兼具,气势宏伟、笔法劲健,是我国山水画步入成熟期的代表作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