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在网上“Google”自己,有人说这叫网上“冲浪”,我看也像在网上“照镜子”,看自己,看自己的文章。把自己的文章一篇一篇翻着,过去的生活画面又会一一浮现在自己面前。不过,有时看着看着就觉得不对头了,“镜子”里冒出来的不是自己,那感觉像在街上一下去捂住一个自以为挺熟的朋友的眼,待对方一转身,不是朋友,认错人了。虽说尴尬得很,但看看不一样的面孔,也怪有趣的。
我把名字放到“谷哥”里一搜,符合的词条有1540个,我又用百度引擎,更多,搜索结果是2610个。有时好奇,一个一个地点击,想看看“我是谁”。有个“陈绍龙”是“没缴电费”的,名字上网了,不知这陈兄是想赖账,还是马大哈忘了,嗯,这人性格有点类我。有个“陈绍龙”还小,是初一新生,花样年华,心想要是自己读初一就好喽,一生从头开始,好好读书。又一搜,“陈绍龙”是山东某大学的一名教授,研究水泥的专家,高攀了,自己“文革十年”书都没读好,大学没上,如今快奔六十了,哪还有当教授的梦。还有个“出镜”挺多,是个局长,到处发表“重要讲话”,且讲话还一一贴在网上。他一定是风光着呢,有点羡慕。局长,我可当不了,当不了。
“闲来无事”我自以为是自己能谈得来的一个网友,一段时间之后,我们便各自报了真名实姓。后来聊天她惊问:你挺有能耐的,这么早就出来了呀?我有点莫名其妙,后来终于明白,她是浙南人,我说常在当地报纸上发表文章,她就去“Google”我,哪知我竟是一名“毒犯”。我不信,便去那家报社“Google”自己,果然有这样的句子:“将陈绍龙摁倒在地,陈绍龙拼命挣扎,但几个回合就被戴上了手铐,民警当场缴获海洛因500克。”天哪,她用的是一家报社站内“搜索”。幸好她不知贩毒多少便会被判处死刑,要不她没准会怀疑我是人还是鬼呢。
这样的事古已有之,战国时“日三省吾身”的曾参,他遇到的事就更惨了。与他同名的人杀了人,消息传到他母亲的耳中,虽说曾母不相信儿子会杀人,但老人家经不住别人的接连相告,真伪难辨,终因内心不安翻墙而走。想到此自己又觉释然,有时看网上的名字虽是陈绍龙,其实另有其人,也就不理他了。
那天我想要一家省城晚报的样报,电话打过去,我自报了姓名,对方说“是”,可一报地址,对方又说“不是”。文章是我的,名字是我的,后来方悟,是文抄公穿上了我的“马夹”。
看我每天“Google”自己这么烦,前些日,有一文友推荐一家网站,那有专门“搜喜大师”软件,“搜喜”就是找自己每天的名字,不过,一年要交那家网站30块钱。我说装。现在简单了,我再“Google”自己,就像部队首长坐在吉普车上检阅队伍似的,看看一张张闪过的脸,一高兴,挥一下手:同志们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