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往事
3  4  
PDF 版
· ——纪念林辉山同志诞辰100周年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下一篇4  
2006年6月1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高风亮节 光照后人(一)
——纪念林辉山同志诞辰100周年
刘锡荣
  编者按:

  50岁以上的干部大概都知道林辉山其人。他是我省出席具有重大意义的党的“七大”的代表之一。他传奇一生,追求真理,为党为民,出生入死,高风亮节,光彩照人。在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85周年的日子里,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副书记刘锡荣,饱含深情,写下这篇回忆文章。这对于当前学习党章,深入开展先进性教育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一份难得的好教材。

  由于文章篇幅较长,我们分两期刊登。

  今年是党的“七大”代表、原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浙江省纪委委员林辉山同志诞辰100周年。林辉山同志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革命真理,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满腔热忱……每当我回想起这位浙南地下党早期的老红军、老前辈,便感慨万分,追思不尽。

  历经艰辛找红军,创建浙

  南根据地有功之臣

  1906年1月23日,林辉山同志出生在浙江省平阳县赤溪镇圆潭村的一个挑夫家里。因家境贫寒,童年时,他靠给地主家放牛为生。天不亮就去割草、砍柴,每天必须给地主家背回七、八十斤柴草。一次,他在给地主砍柴时,从树上摔下来,摔断了脊梁骨,因没钱治病,落下了终身残疾。为什么穷人吃不饱、穿不暖?为什么穷人总是受剥削、受压迫?一颗仇恨的种子深深地埋在了他的心里。1930年秋,当革命志士林珍英勇就义的消息传到他的家乡时,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他告诉父亲:“穷人要翻身,要活下去,就得找红军,红军是帮助穷人组织工会、农民,反对国民党,打倒地主老财的队伍。”于是,他与另一个穷小伙许济菊一起结伴上路,向着福鼎(福建省)方向踏上了寻找红军的道路。

  在寻找红军的路上,他们靠打短工为生,一路向着闽南方向走。渴了,喝口山泉水;困了,找个草堆一躺就睡。他们不知道红军长得啥样,一见到合适的人,就打听红军。一次,他们把土匪当成了红军,险些丧命。

  1932年9月,找不到红军的林辉山同志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他找来铁匠,打了11把大刀和7把小刀,藏在自家的番薯囤里。这几把大刀是他对付敌人的第一批武器。

  1933年的一天,当他听说中国南方成立苏维埃政府的消息后,就怀着朴素的阶级感情,找到曾在福鼎认识的一位叫陈昌会的鞋匠,又找到了曾经参加过十九路军的李世伍,3个人就在平阳矾山一带,秘密成立了“工农兵苏维埃政府”。

  他们借着走街串乡修鞋,四处打听红军的消息。一天,父亲发现了他藏大刀的秘密后,担心他会被杀头,他对父亲说:“杀掉土豪劣绅,才有穷人好日子。对敌人,我不怕,准备被杀头。”他还对父亲坚定地说:“今年找不到红军,明年我再找。”他寻找红军的消息公开后,土豪劣绅们对他恨之入骨,以500大洋悬赏林辉山的人头。敌人抓不到林辉山,就把他的父亲抓起来关了一年多。不久,浙南游击根据地遭到了敌人的残酷“围剿”,丧心病狂的敌人将他年仅21岁的弟弟林上沛残忍地杀害了。穷凶极恶的敌人还不死心,又放火烧光了他家的房子。在革命斗争处于低潮时,他丝毫没有胆怯,反而更加坚定了闹革命的决心和信心。1933年,他们在福鼎县找到了日夜思念的共产党。1934年4月8日,在福鼎县下岚亭少林庵村的一间破屋子里,林辉山、陈昌会和郑织云同志面对党旗,举起了右拳,向党旗庄严宣誓。宣誓仪式结束后的当天,上级做出决定,让他们立即成立平阳县党支部,林辉山同志担任组织委员,即刻投入革命斗争。在与敌人的殊死斗争中,他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为党在浙南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出生入死闹革命,菜刀当

  作手术刀,挖出身上子弹

  1934年,组织派林辉山、李世伍和董上举3人去闽东当红军。林辉山被分配在一团一营一连一班当红军战士,他参加了数次战斗。在参加店下的一场战斗中,林辉山左臀负伤,组织把他同一批伤员秘密藏在黄岐村旁的大山洞里养伤。由于缺医少药,子弹又在臀部里,他的伤口很快感染化脓,高烧不止。战友们商量用菜刀帮他把子弹挖出来,但又担心他受不了。他知道后,坚决地说:“敌人的子弹我都不怕,还怕菜刀?”就这样,菜刀当作手术刀用,开水一煮,没有麻药,他咬紧牙关,一声不吭地让战友们用菜刀把子弹挖了出来。

  1935年春,林辉山同志带着未愈的伤病,回到了平阳中心区委,担任中心区委组织委员兼游击队指导员。他带着游击队打浦门、盐关,建立新支部,还奉命给叶飞同志领导的独立师当向导。

  1936年2月,他找到了我的父亲、时任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的刘英。我父亲给他讲了许多革命道理和革命形势。随后,党组织任命他为泰顺县委组织部长。这一年,他参加了陈家雷、赤溪和矾山等战斗。1936年大年初一,林辉山同志率领红军游击队三支队30多人挺进陈家雷村。傍晚下起了鹅毛大雪,有人说,敌人不会来了;有人说,大年夜吃顿猪肉解解馋,林辉山同志却要大家提高警惕。为了防止敌人搞突然袭击,他组织队伍在清晨4点就起床,5点进入伏击阵地。果然,6点多种,200多名敌人偷偷地向陈家雷南丰岭爬了上来,林辉山命令部队等敌人走近了再打,当敌人爬到距离120米时,他大喊一声“打!”排子枪像雨点般射向敌人。顿时杀声震天,打得敌人溃不成军,这场以少胜多的战斗共缴获了150发子弹和枪支。上级赞扬三支队有三好:勇敢杀敌好,政策执行好,纪律遵守好。1936年5月,因时局的变化,组织派林辉山去桐霞开辟新区,担任桐霞县委书记兼三支队指导员。

  1937年1月,我父亲刘英派林辉山同志到鼎泰,边养伤边配合郑丹甫同志开展敌后工作。在敌战区工作,林辉山同志等随时随地都有被捕和杀头的危险。他们悄悄地在敌人鼻子底下建立了一个小后方,牵制了敌人的力量,为党的地下组织开展工作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艰难跋涉赴延安,光荣出

  席党的“七大”

  1939年7月在浙江平阳县召开的中共浙江省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林辉山同志被选为省委委员和出席中共“七大”的代表。

  当浙江省出席“七大”代表来到安徽皖南新四军军部时,父亲刘英接到党中央发来的电示:国内时局恶化,蒋介石加紧反共,刘英应返回浙江,坚持斗争。我父亲和项英同志商定,他即与杨思一、郑丹甫、张麒麟返回浙江。由金衢特委书记林一心负责,率领林辉山、刘发羡、孙绍奎、谢挺斋(肖岗)代表浙江党组织去延安参加党的“七大”。林辉山等同志从浙江平阳步行出发,跨越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山西等8个省,渡过长江,突破了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历经1年零46天的艰难跋涉,于1940年12月16日,终于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

  到延安后,他们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陈云和吴玉章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这给了他无穷的力量。陈云同志多次与林辉山谈话,勉励他学习文化,使这位在战场上勇猛杀敌的硬汉,懂得了学习文化重要的深刻道理。

  1942年春天的一次晚饭后,他与几个学员一起到延安河边散步,边走边谈,谈学习、谈理想……不知什么时候,吴玉章同志朝他们走了过来。听到林辉山等年轻人的热烈讨论后,吴老关心地问:“你们是哪个学校的?学习什么呀?”林辉山回答:“吴老,我们是在中央党校一部,学习党的历史,党的理论。”并告诉吴老:“我是工农干部,没有文化,来党校还要学习文化。”吴老深情地对林辉山说:“工农干部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平较低,这是一个困难,应当努力学习文化。”这次与吴老的谈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时局紧张的原因,中共“七大”一直到1945年5月4日才在延安召开。林辉山同志作为浙江省代表之一,光荣地出席了在延安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大”会议。他手握一张两寸大、上面印有“二十排十五号”的代表证,与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起参加了大会。为了铭记这段光荣的历史和牢记肩负的使命,大会闭幕后,他专门做了一个皮挂包,把“七大”代表证放在皮包里,日夜背在身上。无论是在日晒雨淋的千里行军途中,还是在东北辽南的3年游击战场上,整整35年,代表证一直没有离开过他。而且由于他的精心保管,直到他去世,代表证也没有一点受潮变形。

  经过在延安的学习,林辉山同志由一个只知道朴素革命道理的工农干部,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党的理论知识的青年干部。

  身居大都市永葆本色,下

  乡进村,田间地头,皆为百

  姓,人称“赤脚部长”

  党的“七大”以后,林辉山同志被调到东北工作了3年,解放后回到浙江省任温州地委副书记。1952年1月8日,经陈毅同志点将,他来到上海参加建设,具体分管上海市的农业工作。他先后任上海市静安区委书记、新城区委第一书记、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农工部长兼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

  他到上海工作后,在灯红酒绿的大城市里,丝毫没有改变革命战争年代的本色,依然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不管是在浙江还是上海,他始终牢记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提出的“两个务必”的要求,保持着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生活中的他一直很俭朴,平时只穿布鞋和棉鞋,还尽量穿家里人做的。他的子女告诉我,从1950年到1980年的30年间,他只买过三双皮鞋和两身毛料中山装,这是他为三种场合准备的“行头”:一是逢重大节日,二是受首长接见,三是参加外事活动。

  在上海负责农业工作时,他常常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提着鞋、赤着脚与百姓一起劳动,一起唠家常,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赤脚部长”。平时工作不忙时,他就拎着菜篮子上街买菜,了解人民群众的生活情况。

  刚正不阿讲原则,与张春桥

  “左”的错误进行坚决斗争

  1963年秋的一天,嘉定县委书记牟墩高同志匆匆忙忙地赶到了市区,见到林辉山同志后,焦急地汇报:“我们遇到了一件十分棘手的事。”

  他关切地询问:“什么事?不要着急。”

  “长征公社红星大队的干部全都给撤掉了。”牟墩高同志紧锁着眉头。当时,张春桥等人正在长征公社红星大队搞“四清”蹲点,把那里的干部全部“打倒”了。难道我们的干部都不拥护党了?全都不热爱社会主义了?都想跟党唱对台戏?林辉山同志与这些干部经常见面,这些同志不仅根子正,没有人贪污,更没有多吃多占,只有一个大队干部在男女关系上有点问题,但不属于敌我矛盾。他反问来人说:“干部全都烂了?走,下去看看!”

  经调查,他认为,张春桥给干部按“贪污”的罪名处理是错误的。

  回到市里,他找到了张春桥,开门见山地说:“你们在红星大队蹲点,把那个大队的所有干部都否定了,这是错误的。第一,你们把红星大队的干部都定为贪污分子和犯有贪污问题的人,这与事实不符,证据也不确凿。第二,你们认定大队支部书记在地主家做过长工,就定他是地主的走狗,有政治历史问题,这完全不对。第三,打击面这么大,使生产垮了,这种搞法不对。第四,既然错了,就要予以平反。”林辉山同志坚持原则,与“左”的错误进行了坚决斗争。在林辉山同志的坚持下,嘉定县委为这些干部一一做出了正确的结论,使他们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

  “文革”浩劫受折磨

  信念坚定跟党走

  1965年,林辉山同志再次回到浙江工作,担任浙江省贫下中农协会副主席(主席由时任省委书记的江华同志兼任)。正当年届花甲的他打算为浙江的发展和建设再干一番事业时,“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席卷了全国。1967年至1971年的4年中,他被隔离审查,忍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折磨。

  尤其是1967年9月至12月,他被上海造反派从杭州揪到上海,在上海10个郊县和他曾经工作过的市农工部、静安区等地,来回批斗80多天、近100个场次,受尽非人折磨。这个县斗完了,再拉到另一个县继续斗,不让喝水,不让睡觉,有时甚至不让大小便。一次,造反派在雪天里批斗他,不让他穿鞋子,让他赤脚站在雪地里,一站就是大半天。他的脚冻出了大片的淤血,膝关节被踢坏。批斗他的造反派累了,换另一批造反派斗,却不让他休息,直到他休克,他的一只耳朵甚至被打聋了。

  虽然经历迫害,但他始终相信自己的路没有走错,总有一天组织会还他一个公道。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他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想,脑子不用会生锈的,就利用隔离审查写交代的机会,背熟了毛主席语录,以特有的智慧与造反派巧妙周旋。他还利用下乡劳动的时间了解社情民意。那时,许多群众对他十分关心和爱护,这也增强了他对党和群众的信心。(未完待续)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