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高新区(滨江)西兴街道,经常可以看到一位精神矍烁的老人在跑东跑西收集历史文化资料。他对西兴的每一座古桥、古亭、古庙以及其它古建筑,都能说出它的历史渊源,还能讲一段历史故事,说得大家赞叹不已。他,就是被誉为古镇文化守护人的长河高级中学离休教师吴云。
吴老师今年77岁,博览群书,爱好文史。离休16年来,他一直为街道、社区的文化工作奔忙,写镇志有他的份,搞宣传有他的情,发掘古镇文化更有他的心。他曾参加过长河、西兴的镇志编写工作。写镇志是一项细致复杂的工程,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又广,他总是不辞辛劳,跑基层、查资料,访老人、写史料,忙得不亦乐乎。前几年,他又帮助西兴街道文化站收集整理千年古镇西兴的文史资料,还提出了保护古镇的设想,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浙江电视台根据吴老师的现场介绍和设想拍成了电视片《西兴古韵》,同时还制作成碟片,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他还收集、整理、出版了《西兴古今诗词集》、《西兴历史故事》、《西兴古诗词一百首》(线装本)等,为拯救保护西兴古镇的历史文化立下了汗马功劳。
去年底,滨江区历史文化挖掘和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吴老师又主动请缨,负责《古今诗词》的收集编写工作。为了更广泛地收集古人诗词,他奔波于省市区图书馆,查阅资料,弄得腰酸背痛,也毫无怨言。在编写中,发现有的古诗在传抄翻印过程中有差错,他总是一丝不苟地查手稿、查辞源、查权威性书刊。如来端人的《冠山寺诗》中“秋来山气转清幽,极目千林气欲流”,经查原书,第二句中的“气”原来是“翠”。从意义上解释,也是“翠”为好。吴老师说,在古诗中有的字要校正它,必须有可靠的依据,我们编书撰志要为后人负责。
吴老师还爱好书法和乐器,冠山寺大殿刻有他的书法作品,西陵社区老年活动中心有他的墨趣:“学无止境生余辉,老有所为报党恩。”这也正是吴老师品格的真实写照。
王锡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