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这是战国时期颜斶的一句名言。于我而言,虽不曾有过“晚食以肉”的感受,但“安步当车”是熟知的成语。“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百步走”,是乡下人老土的叫法,城里人则称之为散步。中医也有“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之说。
“百练不如一走”。闲庭信步或是郊野散步,看上去是那么简单,可其中蕴涵着异常深沉的魅力。年轻时常做读书卡片,如今细读名人名家的养生心得,他们竟无一例外地选择了散步。马克思认为,最有效、最适宜的锻炼和休息方式是散步。邓小平一直坚持散步,即使在“文革”期间也没有间断过。“独自散步的妙处是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个自由的人。”这是朱自清的妙语。德国文学家歌德也说:“我最宝贵的思维及最好的表达方式,都是在我散步时出现的。”《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晚年“漫步幽林里,成思石磴间”,是散步给了他奋争写作的力量。文学巨匠巴金去年逝世时已是101岁高龄。20年前,他目光炯炯,气色很好,心血管系统和内脏功能一切正常。巴老敢说真话,养生心得也十分独到。他说,人之衰老往往先从腿上开始,年纪越大越要坚持不懈地走路,以练腿功。这是很有见地的。巴老每天清晨早早起床,下楼在院子里先慢跑一会,回来喝杯牛奶,再出去散步,几十年如一日。
名人的生活习惯很多时候和常人不太一样,但在散步上却没什么差别。笔者隅居的小城四面环山,一条文溪穿城而过,沿溪而建的休闲长廊有9公里。一年四季,不论晴天雨天,每天晚饭以后,小城的居民总爱到这里漫走,慢慢释放一天劳作的疲惫。在漫步中,可不受限制地欣赏文溪两岸的美景,感觉来往行人的节奏,体会城市喧嚣的张扬。也可以不与包装了的感情敷衍,不与绷紧了的脸孔微笑,不与修饰了的言辞应付,不与虚假了的客套周旋,完全是一种自在、悠闲、平和的心境。
出门坐车,入楼乘梯,久坐不动,懒习成疾,已成为当今上班族的积弊。由于工作关系,笔者担任着一健康协会顾问的虚职,曾不止一次聆听过有关专家的健康知识讲授。专家认为,“肥胖症、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结石病等都与运动不足和行走的减少有关”,特别是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人体肌肉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应,如果不进行锻炼,会使肌体缺氧,导致肌肉酸困无力,精神不振,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
亡羊补牢不如未雨绸缪。要想健康长寿,必须经常锻炼,而锻炼不需要大张旗鼓,只需一天一万步为健康“买单”。因为走路不仅可以甩掉身上的肥肉,更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糖尿病、中风、骨质疏松的风险,降低胆固醇,消除恼人的隆起小腹,解决便秘问题,提高睡眠质量,这些附加的好处专家说都是“金不换”。
比起花钱上健身房,走路的效果是明显的,不仅不用付费,也不需要特殊的器材,只要穿上一双舒适的球鞋,而且安全、易行,过程也令人愉悦。关鍵一条,贵在坚持。
身体倍儿棒,吃睡倍儿香,精力倍儿爽,这就是走路健身的回报。遗憾的是,周围很多人把散步当作任务来做,只有走情,没有心情。其实,有心情的散步,是把散步视为一种情调。俗话说,心情好,做什么事都舒畅。我的感受是,散步不只是为了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散步让我走出了感悟,走出了毅力。